2023年《插秧歌》教案(9篇)
《插秧歌》教案篇一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预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1、已知预习过,预习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
(1)借助拼音;
(2)问别人;
(3)联系上下文猜字;
(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请愿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插秧歌》教案篇二
⒈渗透性识字9个,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⒉背诵《插秧》,理解秧插在倒影中的意思。
⒊培养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⒋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情景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劳动吗?你们都干过什么活?看来大家是热爱劳动的孩子。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项特殊的劳动,你们准备好了吗?
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围绕课题质疑并解题。
⒈看到插秧两个字,大家都很好奇,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会问;插秧是干什么?在哪插秧?谁插秧)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及时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⒉(出示彩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目的地,看到这幅画面你的疑问解决了吗?(学生看画面,解决以上问题)
⒊老师适机引导学生理解:带斗笠的农民把秧苗插在水中,田里的劳动就叫插秧。
(评析:结合图画联系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插秧一词,形象直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理解课文;
⒈今天我们就要帮农民伯伯在水田里插秧,你看,这片水田像什么?(引导学生想象人站在水田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体会水田像一面镜子。)随即出示诗句:水田像镜子。
⒉引导观察:水田上边有蓝天,白云,水田旁有青山,绿树,那水中自然就会有()?(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话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及各景物的倒影。)。出示诗句: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
⒊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可别闲着,赶快帮农民伯伯插秧吧!(指名上台贴秧苗)。
⒋插完了秧苗可别忙着回去,你们不但帮农民伯伯插好了秧苗,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秧苗插在水田里,同时也仿佛插在了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随机出示第二小节诗句。
⒌小朋友们,我们不但帮农民伯伯完成了插秧的`任务,还在愉快的劳动中创造了一首小诗,大家可真棒。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了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我自然生成了本文诗句,同时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与感悟,真可谓水到渠成。)
四、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⒈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⒉大家把这首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生自宝宝真顽皮,一个个条出来想和你们教朋友,看看谁最先叫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猜字两种游戏,进行识字组词检测)
⒊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指导学生体验劳动的愉悦,有感悟地练读小诗。)
(评析:在学生读课文之后采用多种游戏形式与字宝宝交朋友,并送字宝宝回家,使学生自主认识并学会了生字,及组词)
五、背诵课文,扩展延伸。
⒈这首诗你能背吗?有什么窍门?(启发学生寻找我一二节的规律)
⒉指名背诵,大家闭眼想像画面。
⒊水田是镜子,还能映照出什么呢?(小组内仿照课文编一编)
⒋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点评:熟读成涌,想象续编,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六、作业建议:
把创作的小诗写下来,读给父母听,请他们评价。
《插秧歌》教案篇三
(略)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插秧》。(学生在小组内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读音,老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生字。)
师:读得不错,评的也很好。你们能很快背诵吗?
生:(异口同声)能!(学生读课文,练习背诵。)
[评析: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一两名学生读书,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指出易错的读音,集中指导巩固。为学生的读书实践扫除了障碍,再让学生自由读书背诵,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谁想背给大家听?(生背课文。有的学生背错了顺序。)
师: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了,怎样才能背不错呢?读一读,想一想,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
生: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正好反着。
白云是在蓝天上的,绿树是长在青山上的。
为了不背错顺序,我看了看,蓝天在白云上面,白云在青山上面,青山比绿树高,是从高到低的顺序,下一段是从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就背不错了。
师:你们总结的真好,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
师:背熟了吗?下面咱们来看一段“电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你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学生背诵想象。)
师: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节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象。)
生:我想到了:一天,我来到了南方,看到了很多水田,水田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大山和绿树都照在水田里。农民在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我觉得很好玩,也去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还插到了我的笑脸上。
生:……
[评析: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诗歌的描写顺序,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看电视”激发起学生读书想象的兴趣,使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习课文的独特体验也会由此而生。]
师:水田是镜子,他还能映照出什么?在小组内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写一写。(学生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映照着楼房,映照着亭台。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小鸟的翅膀上,插在楼房上,插在亭台上。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森林,映照着鲜花,映照着小草,映照着飞舞的蜜蜂和蝴蝶。小松鼠在插秧,插在森林上,插在鲜花上,插在小草上,插在飞舞的蜜蜂和蝴蝶上,插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生:……
师:(出示未插秧的水田图和插了秧的水田图)同学们,观察图画,想想,水田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一块花玻璃,农民像在花玻璃上插秧。
水田像我们的学习园地。
水田像一幅画,上面画着蓝天白云飞翔的小鸟,还画着高山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水田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农民在插秧就像在编织大地毯。
水田还像熊猫的大肚皮。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余地,营造了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富有创意的语句就随口而出了。]
师:南方的水田很美丽,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丽。想想,我们的田野像什么?农民在田野里种什么?
生:春天来了,我们的田野像五颜六色的大海。
冬天我们的田野像黄地毯,春天来了,冰融化了,大地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像蹦蹦床。
小草出来了,小花开放了,田野像一床花被子。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打滚,玩累了,晒着太阳睡一觉,可真舒服。
农民在田野里种棉花,种玉米,过一段时间,棉花、玉米出来了,像是在黄地毯上绣上了绿色的小花。
师:南方的田野很美,作者给它配上了插图,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放学后请同学们,再观察观察,也把咱们美丽的田野画一画、写一写好吗?
[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略)
总评: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将以视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一扫而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适度的兴奋中真切的感受优美诗文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素养。教师非常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插秧歌》教案篇四
基础目标:
1.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以“人”为线索,通过对插秧人、做饭人和描述人(诗人)等三类人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核心目标:
3.通过转换叙述者身份的方式,重构诗歌内容,丰富阅读体验,掌握诗歌鉴赏的新方法。
拓展目标:
4.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进行比对式阅读,强化借助细节研读深度理解诗歌意义的方法。
四项目标中,目标2、3为教学重点,目标4为教学难点。
1.以疑激趣,引发思考
师:阅读《插秧歌》时,有人读出的是田野劳作的艰辛,有人读出的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有人读出的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和睦,有人读出的是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你在初读《插秧歌》后形成的阅读体验是什
2023年《插秧歌》教案(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