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洁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得失改(9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洁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得失改篇一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初一”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初一”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洁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得失改篇二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课。这篇课文描绘的是春节的节日习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文中列举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使人情趣盎然,又增长见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所以在上这节课,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理解课文。首先、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5.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通过课堂实践,我落实了“预习”教学环节,起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我在课前引导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比较到位,能够读准字音,对于容易写错的字,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记字方法,借助了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课前的朗读、默读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是本节课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填写了表格,就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起到较好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和老师一起填表汇报,并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理解了课文,学会了写作方法,加之课前搜集了关于安康春节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感悟,自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洁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得失改篇三
教学本课时,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简洁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得失改(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