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10篇)
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本次培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暑假里进行的理论学习。内容涵盖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学科本体性知识等多个方面,每天都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有特级教师潘旭东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要求》,钱金铎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验教材案例分析》。还有我们舟山市的好几个市级数学教学带头人,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师德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并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诠释深奥的理论,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充实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第二阶段是放在11月份的其中六天完成。在这六天里我们聆听了沈家门一小、沈家门小学和定海小学6位有着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课堂教学。课后我们分成三组进行评课,每次的评课我都很好的做着聆听着,因为我们定海参训的都是学科带头人或是老骨干,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他们的评课,看看自己是否有着和他们同样的想法,有时候也偶尔发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都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他们一起帮我分析我想法中的优缺点。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堂的录像课,钱金铎老师边看录像边给我们分析讲解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机智以及教材的安排等方面的知识,真的让我有很多收获。让我知道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再精彩的报告,再有效的培训,如果培训者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试图去有所改变,那么一切的美好都是虚无的。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敢奢望自己成为名师,但作为教师,我觉得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这次的培训,从老师的讲座中,从和参训老师的聊天中知道了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只能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持之以恒,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我会努力地这么去做,因为我知道我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
90学时集中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励,不断完善自我,争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xxxx年4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县研训室组织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培训,经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都得到了更新,另外,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我觉得这次的培训非常接地气,上午是理论的学习,下午是理论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能拥有此次学习机会,实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关爱,给我们创设了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现就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陈老师用她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小鸭子上台阶》的视频给我们阐述教育应是引导,而不是包办,问题的设计应适度,不宜过深,不宜过浅,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得通俗易懂,具体形象,让我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微信中对教学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培训时,陈老师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特别是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知识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
培训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却给我补足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神圣。
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时间也过得蛮快的,不知不觉来到了假期培训的第六天,在今天下午交流的过程中各位老师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讨论相当激烈。在“学生口算易出错问题的原因及如何纠正”问题上,听了老师们的发言,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有如下几点看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属于“强信息干扰”,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相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5-15÷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得0”这一强信息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5-15=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5-15÷3=0,同样“78 1-78 1”也是一样的原因。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
首先,强化首次感知,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在大脑皮层刻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难以清除。因此教学新口算方法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动手、脑、眼、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使学生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突出容易忽视的成份,如强调进位、退位、小数点的处理等,以强化感知。
①要强化审题意识,可训练学生采用自问自答式检验:“题抄对了吗?”,“是什么运算?”,“先算什么?”等等。
②在设计练习时,要有创造克服思维定势的`情境,如:四则计算的口算题无规律编排,培养学生养养成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的惯。
③要加强对比练习,把新、旧知识对比,相似或相近的口算对比等等,促使学生在口算中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建构完整的认识结构。
学生口算时,离不开瞬时或短时记忆。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进行。如低年级常采用“对口令”、“接力赛”的方式。教师出示数10,一个学生说6,另一学生则说4;一个学生说2,另一学生则说8等等。“6”、“2”需要暂时记在脑子里,然后算出“4”、“8”。或者出示一个数8,让学生连续加8;也可以出示100,让学生连续减8等等。中高年级可常进行一些两步计算口算题训练,教师口述前半题,学生口算出得数后记在脑中,再看卡片上的后半题,算出最后得数。
此外,还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要求学生口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还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不畏困难,有耐心;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等等。
当然,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很多,这就需要老师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加以改正,而不是只归结于“粗心大意”上。
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建构主义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可以看到数学课程标准、课标教材就是遵循建构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和编写的。在基层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也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而进行的。读了郑教授的“建构主义审思”一文,会发现过去我们对建构主义在认识上有误解和偏差。
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
但是,是不是知识不可能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或者说,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呢?实际上,“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性。
郑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向其他人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在明确肯定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指明向其他人(包括各种教材与书本)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台湾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主要策划者之一蒋治邦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实验课程的教学观点
最新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