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节的风俗 除夕节日的风俗(五篇)
除夕节的风俗 除夕节日的风俗篇一
英国的苏格兰等一些地方,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习俗,新年夜,人们期盼着有敲门声。开门时,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涂着黑脸蛋的孩子们走进来,他们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到壁炉边,将一堆煤投进去,取意“新年红火,生活幸福。”然后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用刷子将壁炉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主人要拿出钱来分给勤快的孩子们,有点像中国的“压岁钱”。
苏格兰的村镇,新年之际举行大型而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特别欢迎陌生人光临,如果是位个子高,脸又黑的生人到来,他将受到热烈欢迎,人们称这个人为“最先来的人”,会带来幸运。
意大利人动真格的“辞旧迎新”
新年前夕,你若走在意大利的大街上,一定要离建筑物远一点儿。因为意大利人此时,真的要“扔掉旧岁迎新年 ”,他们从窗口和阳台将破旧的东西扔出去。其中有旧书,旧报纸,酒瓶子,盘子,甚至旧一点儿的家具。总之,凡是看不顺眼的都可以扔到大街上去。意大利人的信念是:除夕之夜扔掉的旧东西,在未来的一年中肯定会得到同样的新东西。因此,这时,在街上散步的人一定要小心,否则,难免被从楼上扔下的东西砸着头!
比利时人向动物“拜年”
在比利时农村,新年第一天人们起床后,首先走向所养的牛、马、羊等动物身边,恭恭敬敬地向他们拜年问候,还要道上一声“新年快乐”。然后才向自己家里亲人们拜年,最后才去走亲访友。
农村习俗也影响了城里的人们,他们新年伊始,也走向养的狗、猫、鸟、鱼拜年,说上一声“新年愉快”。为什么要先向动物“拜年”呢?大约比利时人认为,一年来动物辛勤劳动,动物的作用,保证了他们一年的生活,人应当表示谢意吧。
匈牙利人新年不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因为这些图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旧迎新”的象征,“打扫烟囱工人”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庆。人们在形象上敬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除夕节的风俗 除夕节日的风俗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都不同,在我的老家河南,你知道是怎么过年的吗?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每年的除夕早晨,大人们早早起床,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通通的春联、年画、窗花等,贴在大门或窗户上装扮,春联上的吉祥话儿、美丽的窗花、造型不一的年画,让我们瞬间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这一天还会大扫除,寓意是将一年里的晦气全部扫出门,有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意思。
今年的这一天,奶奶和妈妈在家包饺子,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我则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附近的地方放鞭炮去了。
到了晚上,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美食,有饺子、火锅、腊肉等。爸爸看见我正在吃饺子,于是问我为什么要在春节吃饺子?我想了想回答到:“好像是为了预防耳朵被冻伤。”爸爸笑着说:“不错,饺子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疗老百姓得的冻耳所制作的。后来不断模仿改良才有了现在所吃的饺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很快就吃完了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开播。
除夕,就像一首轻快的乐曲环绕在我的心头,让我陶醉其中。
除夕节的风俗 除夕节日的风俗篇三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
除夕节的风俗 除夕节日的风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