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4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还好象欠缺了许多,加上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我认为,小学生诵读古诗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语言积淀。因此,我虽然喜欢古诗却不感轻易尝试。这次之所以选择上古诗,源于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在网上看到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大赛上,王自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于是,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其二是因为去年的平湖双高课选了许多古诗,难度很大,我也想挑战一回自己,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教材选择这么多古诗肯定有它的道理,作为教材,我们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胆的尝试了一回,因为女儿生病了,

所以偷了点懒,选择了去年备好的一份一年级的教案。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级学生的底蕴还不够,所以,尝试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大家商讨一下。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在关于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于是,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又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齐读。为了激发读的兴趣,我又建议举行朗读比赛,组内朗读后推荐比赛读,分男女生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

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时间,学生读诗不下八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诗是有声的画”。在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又以配乐吟诵做示范,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也更好了。学生就是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同时我又围绕诗的题眼“所见“,请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诗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用朗读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虽然,我们屏弃支离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读了以后,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诗中写了什么,这个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图、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前一阶段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古诗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来的设想是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和水平,我还是不敢放手,于是通过情景的再现来让学生了解大意,通过想象来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导入: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3、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4、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自己读读:

试着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词把他圈出来,等会儿请大家帮忙。

交流理解:

有不理解的词吗?重点理解“振”、“林樾”。

6、看看图上牧童的神态,听听他的歌声,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干什么)随机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借助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整首诗以“袁枚出游所见”的故事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诗意,从而积淀语感。最后,我又让学生做一个小牧童,边表演,边诵读,相信古诗的大意学生是可以明白的。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由于这首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于是,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教材的编写具有下列特点:

1、教材体现出注重德育渗透、注重情感因素、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课堂教学效益、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特点。

2、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课文”三个部分组成,类型不多,结构简明,眉目清楚。

3、本教材的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点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

“汉语拼音”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准确拼读和正确书写音节。每篇课文的作业设计、每个单元的练习设计等都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并分五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习惯篇可分为3课。第1课说明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保护视力的关系。第2课介绍读书的姿势与用眼卫生,以及写字(包括执笔)姿势与用眼卫生。第3课介绍爱惜学习用品的有关知识与要求。

2、汉语拼音。本册教材汉语拼音共15课,分别教学6个单韵母;23个声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8个复韵母、1个特殊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9个鼻韵母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并教学拼读单韵母音节,拼读复韵母音节,拼读鼻韵母音节。汉语拼音部分最后安排了复习,内容一是“三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二是6首带有汉字的汉语拼音儿歌(即“语境歌”)。

3、识字写字。本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认一认”。第二种是安排“识字”课文,集中识字。第三种是在阅读“课文”里随课文识字。以上两种形式共20篇课文中,让学生认识305个常用字,其中要求会写的168个,同时,学会27种汉字笔画名称。

4、课文。共安排14课,分为4个单元。14篇课文中有6篇以儿歌为主体的诗歌,其余的都是童话或儿童故事。课后的练习设计坚持简约、实用,抓住关键,主要突出了识、写、读、背四项。5、单元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6个,每组课文后面一个。单元练习分三个板块:综合练习、语言积累和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字词句练习、写字、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教 学 目 标

识字与写字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书写习惯。2、掌握正确的使用学习用品的方法,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阅读

1、读准声母、韵母。2、能准确的拼读音节。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5、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2、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或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六篇)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