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直播回放(五篇)
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直播回放篇一
曾经听一个家长抱怨过:“我家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抱着手机不撒手,喊他吃饭都要三催四请。”
由于许多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去上课,所以在学校孩子还能勉强做到远离手机。
但是只要放假回到家就会“原形毕露”,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处理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呢?
一、家长要清楚两个要点
01玩手机≠沉迷手机
首先家长要明白,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而手机是日常生活用品,想让孩子完全远离或者不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
手机不是万恶之源,手机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害,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监督与引导、孩子如何去使用。
02孩子沉迷手机的表现各不相同
①沉迷游戏。孩子整天拿手机玩游戏,这是家长最不愿意见到的,也是家长最重视的问题。
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学习上难以获得成就感,因此会享受在游戏中升级打怪的乐趣;没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除了玩游戏之外没有更好的轻松娱乐的方式。
②沉迷社交。有的家长为了杜绝孩子拿手机玩游戏,于是给孩子买了老年机。但是没有想到,孩子拿着手机和同学之间发短信、煲电话粥,依旧把时间耗费在手机上。
这类孩子往往在家庭中,与父母或者家人缺少交流与沟通,或者说父母只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但是却缺乏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怀。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些孩子远离手机呢?
让孩子远离手机的三大法则
01让孩子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玩手机,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孩子的手机没收,或者是根本就不给孩子买手机。
但是这种方式,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是想去做;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孩子越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家长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不玩手机,孩子可以做什么?”因为可怕的不是孩子玩手机,而是孩子放下手机就不知道干什么。
如果说孩子放下手机之后,只能去学习或者是无事可做,那么手机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很高。
父母一方面可以鼓励孩子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或者在家阅读一些有趣的书籍、听听音乐……
有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那么孩子对于手机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与转移。
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在业余时间找到自己的乐趣,既可以给孩子一定放松,也能培养孩子日后的一技之长。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有太大的功利性。一旦有了功利性,孩子就很难在兴趣爱好中找到快乐,反而会变成孩子新的压力。
02与孩子约法三章
当然,在如何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完全指望孩子“自觉”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的自控能力、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都远不如成人,因此父母给予孩子一定的监督,在使用手机与孩子约定一些“底线”,要求孩子绝对不能违反,否则将会给予惩罚或者没收手机。
①在学习或者休息时禁止使用手机。有的孩子喜欢将手机藏起来,趁父母不注意或者是晚上休息后躲在被窝里,悄悄玩手机。
父母必须和孩子约定,在学习时、休息时将手机关机,并交给父母保管;父母也向孩子保证不会随意查看孩子手机里的内容。
②使用手机购物时必须告知父母。现在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办一张银行卡用来存压岁钱或者零用钱,或者有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手机借给孩子使用。
而有时孩子在网上购买了什么东西,家长根本不知情,或者是过了很久查看账单才会发现。网上新闻就曾报道过很多相关的案例:·11岁孩子猜出姥姥手机密码,打赏主播10万元;13岁孩子玩手机游戏,1天内花光18万。
父母一定要与孩子约定,多少金额以上的花费必须要告诉父母,每周、每月要和父母核对自己的记账本。
③使用手机产生的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手机的话费需要孩子自己用压岁钱、零用钱支付,或者需要完成父母制定的任务来抵扣费用。
当孩子意识到玩手机也是一件有负担、有成本的事情时,使用手机时就会更加慎重,同时也能让孩子培养责任感。
03父母需要以身作则
①不要把手机当成电子保姆。有些家长面对孩子时总是缺乏耐心,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玩耍,也没有耐心解答孩子花样百出的问题,总是习惯性的会对孩子说:
没看我正忙着呢吗?你自己去玩手机……我上了一天班都累死了,你不要烦我,有什么不知道的,自己用手机去搜百度……
不可否认,手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再打扰父母,可以解答一些父母不会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会在情感上把孩子越推越远,也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依赖手机的习惯。
②父母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总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自己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却要孩子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自己天天看电视玩手机,却要孩子认真读书努力学习。
其实家长这种行为不仅在起到“坏榜样”的作用,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个随时被手机吸引的机会。
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远离手机,那么在孩子目所能及的地方就要降低手机出现的概率。
尤其是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时,都不要让手机出现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
家长是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还是三心二意,其实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家长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但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中,父母的习惯、父母的思想会随着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印刻在孩子的生命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父母们在陪伴孩子们时,既要珍惜时间,也要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直播回放篇二
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
各位亲爱的家长们:
下午好!
首先对各位家长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很高兴和你们认识!因为孩子我们相识了,相知了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谢谢大家今天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我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同时担任语文、书法、综合课的教学。因为共同的目的,我们才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地讨论和交流一些关于我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作为老师,一个孩子的母亲,借此机会呢,我就先把我个人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的一些体会和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对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我们也需要学习。
做了母亲让我变得更加成熟,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闲暇之余,大量的阅读名家之作,尤其是有关家庭教育、孩子教育方面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在这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对教育有了深刻的思考,转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有人性的孩子,是培养学生获得“拥有幸福而有成就的人生”的能力。也让我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使命。我领悟到其实教育很简单,那就是不用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别人,不如说我们先要做好自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老师,一个母亲在没有了爱的情况下,你非凡的管理能力和高超的育人技巧也会显得苍白。我这里所说的爱是真
爱,不是我们平时我们整天喊得爱学生,其实是爱面子。真正的爱是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的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对学生真正的爱更重要的就是自己首先会做人。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学生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就是在教育,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个人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我们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二、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
大家大都抱怨社会风气不好,教育体制不好,但很少反省家庭教育的残缺。我觉得,学校主要教孩子知识,而做人的教育,学校只是言传而已,而真实的身教在家庭里完成的。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不要因为年龄,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压制孩子。你也可以表达你的愤怒,你的不满,但要尊重他,跟大人一样;你想想你同事或上司蔑视你的眼神,那种体会,那种感觉。你应该因为你是大人,而更加宽容;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致,像软骨病一样瘫痪了,父母把心掏出来,孩子无动于衷!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一份调查显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唠叨,“大事小事都要讲一百遍”“从幼儿园讲到现在”,这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动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当孩子说“我饿”时,父母说“才吃的,不饿”;当孩子说“我热”时,父母说“今天不热”。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还会把更多负性情绪带给孩子。当你开玩笑地问“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满脸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他的感受是:爸爸还是妈妈做了什么坏事吗?当你说“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孩子的感受却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
能就不应该读书。当你说“这次考试那么差,不许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无用的人。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当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时,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这个世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必要存在的!
有时,你并不需要什么都明白。让孩子说,用心去听,仔细地提问,了解你不明白的地方。把倾听和沟通当生活中的大事一样看待。你不需要给孩子什么其他特殊的指导或建议。好的姿态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倾听和沟通,是信任了解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要认识到作为父母的不足,只需要面对现实,只需要少许的诚实和勇气,了解我们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了解:好的家庭教育,胜过所有的教育。家长播种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在孩子身上一定会一清二楚:
2007年6月26日,在苏州人民路上,有一名推着自行车的男子带着一名脱光衣服的男孩在路上行走。据这位推车的男子讲,小孩是他的儿子,经常在外面 “闯祸”,读书又不认真,当日将小孩脱光衣服在街头曝光。
我不能够理解这样的行为:一个如此惩罚孩子的父亲,他到底要收获什么呢?
我们,作为父母,还有多少以爱的名义,来做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举动?或许,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做好一个榜样,扮演一个领路人的角
色。小时候,我们把孩子当作宝,放在手上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百依百顺,孩子要啥给啥,不觉得是溺爱;读书了,我们只对孩子的分数和名次感兴趣。孩子某次考试考砸了,几个耳光过去,大怒:老子白养你了,你怎么这么笨?!下次你要不考上第几名,老子抽死你!好像,我们只在孩子升学的时候才象一个父母,一个灵魂附体的大人,我们跑关系,联系名校,走后门,给孩子安排未来。而在平时,我们工作太忙,我们需要工作,需要打麻将,在孩子准备跟我们说话的时候,转身而去....我们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骂人是猪。孩子在一旁听着,有一天,他也开始骂人是猪。大人们任性,为所欲为是孩子们的不二榜样。有时,我们自己都不看书,不学习,不求上进。我们拜金而且功利。所以,孩子们的行为,无不是作为父母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地付出,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我们的内心还是比较自私的,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比较粗糙的。我们觉得天下没有我们这么好的人,可有时在孩子面前,我们只能说出一句:我是你老子!其实,孩子有问题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是在犯错误中不断成长的。”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谁没有缺点?即使想改,也一次又一次的放纵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改掉坏毛病呢?有了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我们就不再紧盯孩子的缺点,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你的引导。所以,我们当家长的需要有更多的宽容,而不是打骂和责罚。作为父母,我们有太多的不满。可孩子从小是你带的,跟着你长大,大多数的时间在家庭度过。你怎么好意思说孩子教育不好,全是别人的责任呢?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点也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单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都做不好,谈什么教育。可以说,父母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培养恶劣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因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
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五、下面给大家提几点要求,不知大家愿意接受吗?
(一)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1,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2,每天花一定时间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闲时,你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谜语”等游戏,这样既不影响你做家务,又让孩子在快乐中积累了词汇,岂不一举两得
3,和孩子一起外出.节假日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去公
园赏景,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4,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相机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二),把你的鼓
最新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直播回放(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