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斌英雄事迹 张贵梅事迹感想(十篇)
张贵斌英雄事迹 张贵梅事迹感想篇一
现在,张贵斌还会外出遛弯,去小广场跟大家聊新闻,聊党的好政策,但从未说过自己是个立过战功的老兵。邻居都不太相信张贵斌已经90多岁了。后来确认了他的岁数,大家都说,他身体这么棒,肯定是心胸豁达,儿女孝顺。再听说他的老伴也健在,已93岁了,大家感叹,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丁凤珍说,自己是农民,习惯了苦日子,现在国家每个月给高龄补助几百元,很不错。她说:“两个人一起平平安安的,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强。”
如此安贫乐道,是因为张贵斌和老伴从未想过索求。
这几年张贵斌因病常住院,他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住好的医院,也可以住时间长一点,可张贵斌从来都是刚感觉好点就出院,他跟孩子说:“我都好了,就别浪费国家的资源。”买药也不让孩子们去报销,全拿工资的钱去买。他说,国家给自己的工资不少了,不能再花国家的钱。
张贵斌平时穿着极其简单,他也不让儿女给他买新衣服,他说,有两件衣服换洗足够了。
现在,张贵斌仍坚持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时不时还要动笔记录。小学两年文化的他是在部队接受教育。他说是党给了他知识,教会他做人,给了他现在的安稳生活,他永远感谢党和国家。现在他老了,不能给国家作更多的贡献,那么就管好小家,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
十几年前,张贵斌就嘱咐儿女:“我死了就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准备。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河里。”
83岁的王素清是张贵斌家的老邻居,听说记者采访张贵斌,老人特意赶过来,就为了跟记者说几句话。“张大哥人太好了,在村里做书记时,替老百姓做事,谁有困难找到他都尽力去帮。有两件事我一直记得,一件是有一回他在路上捡到钱了,担心丢钱的人着急,他就守在原地,一等就等了几个小时,一直到失主回来。还有一件事,他后来做信用社主任,有人贷款做买卖结果钱还不上,他自己掏钱把5万元还了。作为村书记,他事事做在先,公平公正,大伙心里都敬佩他、信服他。”
今年66岁的李恩思,1962年随父母下放到张贵斌所在的村。张贵斌帮助他们安顿下来。李恩思的父亲病重,张贵斌帮着买药、打针。李恩思的父亲病逝,张贵斌一手操办了后事。那时李恩思年纪还小,他的妈妈身体也不好,父亲去世后,他家的事里里外外都是张贵斌帮忙。李恩思说:“感恩在心,一辈子忘不了。”
张贵斌英雄事迹 张贵梅事迹感想篇二
2月25日,个旧市金湖公园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学习宣传全国劳动模范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我园按照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在全省广大职工中开展向耿家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党员职工31人,在三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观看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新闻资料片。
会上,公园党支部书记黄文红向公园职工宣读了《关于在全省广大职工中开展向耿家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和介绍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的材料。材料详细介绍了耿家盛30多年来刻苦钻研、乐于创新、勇于实践,掌握了车工的多项绝活,成为一名技压群芳、能力超强的车工能手,工作6年便在“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省选拔赛”获得车工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了行业顶尖技能人才。
公园党支部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向耿家盛同志学习,通过学习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传承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价值理念。
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
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
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
"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张贵斌英雄事迹 张贵梅事迹感想篇三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廷·巴特尔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走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进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茹拉图亚草原,时为1974年。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首先是蒙语,不会蒙语,就没法儿和牧民进行交流与沟通;然后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凡是牧区生产、生活中所需得知识和技能,廷·巴特尔基本掌握了。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是事实却让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楞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他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却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
张贵斌英雄事迹 张贵梅事迹感想(十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