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现代化的申论(4篇)
农业现代化的申论篇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大考验。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改革促提升,抓创新促转型,抓创业促增收,抓法治促和谐,加快推进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近年来云州“三农”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龙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总体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对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完善“三农”发展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但相对于八、九十年代时期,云州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反而有所减退,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有所抬头。在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股份流转和退出问题,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补偿、海域补偿、环境补偿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改革办法进行破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一些长期积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小产权房”问题、“外来种田户”入社待遇问题等,并引发了不少信访问题。
(二)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以来,云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2014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9%,规模经营率达到66.3%。虽然跟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苏州市目前90%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但是以云州这样的地形特征,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经营相当不错,提高空间也不大了。近年来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297家,但平均经营面积只有158亩,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不足;散户经营还是主要形式,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影响力带动力有限。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6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95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也不多。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从云州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部分区域水源污染、排放超标问题依旧存在,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大气二氧化硫及有害颗粒物等浓度依旧较高,近年来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ph值在4.5以下的重酸雨;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海域水质已不适合海水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监测体系、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监管队伍尚待加强。
(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增大。“十二五”以来,云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化率达到70%,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2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新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乡镇,能够提供配套资金,可以争取到项目;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无力资金配套就无法补助,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情况。“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村可以得到许多财政资金支持,而未列入示范村的则很难得到资金投入,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村缺少长效资金投入保障,农房“两改”举步维艰。二是城乡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增大。目前,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5%,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城乡建设管理重叠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现象并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大管网”建设滞后于农村“小管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6年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90%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快速增收势头难以为继。2014年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高速增收,是今后几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政策资金扶持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收缩之势,包括企业税收和土地财政收缩,这必将影响政策性农业农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二是非农就业增收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城镇就业率可能下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同时,新常态下“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并将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模式,企业普通用工将进一步减少,农民工资性增收渠道有收窄之势。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难以持续。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有一个过程,农民创业增收难度较大。
(五)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尚需探索。近些年来,我市探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级组织“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基础较好。但是按照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是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尚待规范。主要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监会的职责权限还不够明晰,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机制还需强化。另外,有部分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涣散,村合作社经济薄弱,民间组织空缺比较普遍,社团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法规制度尚待完善。今后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而相对滞后的法规难以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进行换届选举,合并、破产、清算、注销等法规制度还需及时跟进。三是农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从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农民非法上访、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加快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新常态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等政策机遇,都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挑战。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云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体制市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宽裕化、治理法治化,继续保持云州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争取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战略重点
1、抓改革促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抓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和谐、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抓创新促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抓创业促增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创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抓法治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治
2023年农业现代化的申论(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