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五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
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
(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
(2)保证全员参与。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3)帮助学生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
(4)体现个性化。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 李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二)提问: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乐曲? 学生:轻柔、哀伤的音乐 师:依据是什么?
学生:(1)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必然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三)请听音乐朗诵课文(点名三位同学朗诵)
(四)查字典正音、确定字词意思
字音:壁龛(kān)邂逅(xiâ gòu)陶冶(táo yě)迥(jiǒng)然 拜谒(bài yâ)词义:不可思议 大吃一惊 难能可贵 不由自主 迥然不同
(五)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要想发现美就要认真观察自然,要创造美就要师法自然。师: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阐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
明确:(1)清晨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在文中起到为下文张本并统率全篇的作用。“常常”说明“我”是善于思考的人;“不可思议”说明我思考的都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微不足道”说明思考的都是细小、常人容易忽视的问题。表明作者属于以小见大,能从细微处看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这些都是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素质和修养。有了这一句,下文写自己的发现、感悟和联想、想象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六)实例解读
学生总结并适当地做补充:“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即美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但一定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美是独处所得”。
请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事例展开讨论,分析它的作用
1、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的话
说明:①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②艺术家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的精神
2、将玛伊约尔与罗丹的雕像作比较
说明: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们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美。
3、我的小狗与宗达的画
说明:对宗达写实精神的高度赞扬
4、难句解析:
(1)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这句话是说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往往只重视欣赏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的美,只注意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中吸取养料,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中吸取养分,他们“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或者“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从下文作者联想到“罗丹和玛伊约尔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妙造自然等,都在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就得以生活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让自然风物的灵光,透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融合物我“忘我之境”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心理与自然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交相呼应,显得更美了。明确:与自然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5、听音乐,反复阅读倒数第3段,根据文中描述,结合生活体验,并发挥想象,用文字或画笔描绘你心中的日本京都晚霞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语文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范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呢?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