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局考试真题(五篇)
航道局考试真题篇一
分类:按形成因素:天然、人工、渠化;按所处区域:内河、沿海;按通航时间长短:常年、季节性;按限制条件的有无:单行、双行、限制性;按通航船舶类型:内河船、海轮进江、主航道、副航道、缓流、便捷;按管理属性:国家、地方、专用 通航条件:航道尺度、航道水流条件、气象条件、航道平面形态 优良的通航条件:足够的航道尺度、通航净空、适宜的水流条件 航道尺度:航道水深、航道宽度、航道弯曲半径
航道标准水深: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满足标准载重船舶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最小航道水深,简称航深
航道标准宽度: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具有航道标准水深的宽度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航道标准水深的起算水位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设计代表船型正常航行的最高水位,也是确定桥梁等跨河建筑物净高的起算水位
浅滩:水深不足、碍航的地方称为浅滩,也叫碍航浅滩
分类:按岩石土质组成:石质、卵石、砂卵石、砂质、泥;按滩形特征:正常、交错、复式、散乱;按浅滩成因以及所在地区:弯道、分汊河道、支流河口、回水变动区段、湖泊水网区、潮汐河口
组成:上下边滩、深槽(上游为上深槽,下游为下深槽),深槽相互交错,位于上深槽下部的尖端为尖潭,下深槽上部尖端为倒套(沱口),上下边滩伸向河中比较狭长的部分为沙嘴,上下边滩最高处的连线为滩脊线,滩脊线位于河心最低的部分称为沙梗或浅滩,若水深不足则为碍航浅滩。沿水流方向沙梗迎水面为迎水坡(上坡)浅滩成因: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输沙能力
造成河段输沙不平衡的原因:流速的减小、环流的减弱或消失、洪枯水的流向不一致、局部来沙量的加大
流速减小的地方:比降突然减小、单宽流量明显减小、局部壅水区
浅滩比降与流速水深的关系:倒坡越大,滩顶水深越小,比降越大;反之。低水位时局部比降加大,浅滩冲刷,高水位局部比降减小,浅滩淤积 浅滩脊上的流速出现转变点的水位,作为临时冲淤水位的参考,有利于安排疏浚的施工日期,如何理解:浅滩水流流速与深槽相比,高水时淤积,中水不变,低水冲刷,流速相对于深槽处变大冲刷,转折点水位以下处于冲刷,有利于施工
环流:表面流指向凹岸,流速增大,冲刷河岸;底部流指向凸岸,流速减小,淤积河岸 浅滩演变:浅滩随着水流运动和来水来沙条件而发生变化
根本原因: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产生输沙不平衡而引起河床的冲淤,是局部的河道演变 形式:纵向变形,横向变形,单向变形,周期性变形
影响因素:来水来沙条件(来沙总量:沙大于水,淤积;来沙过程:沙峰在洪峰之前,少淤或冲刷)河床边界条件(边滩的尺度、部位、形状等对水流起制约作用)上下游河段演变的影响(上游河段水流动力轴线的变动,影响浅滩河段主流的摆动,从而影响鞍槽平面位置的变化;下游起增减演变强度作用,非主要)
浅滩演变的基本特性:稳定性和活动性、年周期性、多年周期性 浅滩演变分析方法:运用天然河道的实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与数学物理方程,对河床变形进行理论计算;运用河工模型试验的原理,对河床变形进行预测
多年水位与水深关系图:测点集中,关系较好,可以绘制出关系带,表明浅滩冲淤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历年枯水期水位与水深关系图:曲线左移,浅滩水深逐年减小,浅滩不断恶化
涨水期与退水期水位与水深关系曲线:>45°,涨淤退冲;<45°涨冲退淤;时大时小于45°,冲淤变化规律复杂。另外,交角越偏离45°,冲淤强度越大 水位与相对水深关系曲线:β>90°,涨淤退冲;β<90°,涨冲退淤
浅滩形态演变分析:深泓线变化分析,平面变化分析,纵断面变化分析,横断面变化分析 浅滩演变综合分析:水力、泥沙和河床形态的沿程变化,平面变化,过程变化(看图)航道整治:在水流条件复杂或航行困难的河段,为使船舶顺利通航而采取的改善航道工程措施
两种思想: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干枯水整治 整治断面设计:确定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
整治水位:整治工程对滩险的航行条件有显著改善的水位
确定方法:经验方法(超高设计水位法,优良河段模拟法,采用多年平均水位或平均流量对应的水位)造床流量法
造床流量法求出的整治水位偏高的原因:优良河段的选取问题,不能选择深槽段;造床流量确定的通航流量只有一级;造床流量与各级流量的历时有关;输沙率最大时,丁坝需淹没一定深度
整治线:整治水位时由主导河岸和整治建筑物控制的新的河道的平面轮廓线 整治线宽度:整治水位时设计的新河槽的河面宽度
整治线布置原则:整治线必须依托主导河岸
航道局考试真题(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