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承周礼文化演讲稿(3篇)
传承周礼文化演讲稿篇一
传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永恒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精髓;不变的,是那份道德与文化的真谛。
青,出于蓝而青子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类前进的脚步离不开民族的历史。不论历史是辉煌的还是衰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将其优秀文化继承,发展,因为它里面包含着民族的魂。
经典的东西要像历史一样需要传承下来,但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创新的思维去领航经典,用进取的心态去发扬光大。同样经典的东西也需要弘扬,弘扬是一种美德,好的东西,尺有将其自身的优点充分弘扬才能传承,即而塑造你我。
传承的是文化,弘扬的是精神。在浩瀚的历史中,经典无处不在,在文人墨客的诗篇里、在辉煌灿烂的器物里、在治国平天下的法治里、在约束思想道德里,它们是活的灵魂,是历史前进方向的指南针,是今天让你让我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精髓,它融注了历史的思想和心血。所以传承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内在的力量。
作家冯骥才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素质化”。可见,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盛衰。
然而,如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一步步、一点点将民族文化,丢弃、改造和弱化,是什么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开始沉默,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了利,为了欲,而丢弃了那些最优秀,最珍贵的东西。
传承是一份敬重,是一份崇仰,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而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对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经典诗篇,之于今天,都应该是一份荣耀,它代表了我们历史的先进性。无论是诗人还是诗篇,都极大地赋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例如,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论堪为经典,如今,连西方都设有孔子学院去学习他的思想,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继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发扬呢?
传承是一份发展,是一份沉重的呼唤。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无不以“德”为重任。道德是一种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美德从商代“六德”到宋代“八德”主要体现了中国人“寻根”“归根”的思想,包含对爱国情怀、人伦观念、仁和忠恕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倡和追求。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凝结而成的,其观念和准则确实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在今天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我们却忘记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德,当下,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道德修养,远离了道德准则,近些年来一些失德行为频频发生,“黑心商家为利益制造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时有发生,将道德完全拋于脑后,更有有悖道德常理的事件,如“不赡养父母”“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小月月事件”等。不知廉耻、善恶、美丑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中国自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铭,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以德服人”“德才兼备”,人无德,何以立?只有大力弘扬孝、诚、和、廉等传统美德,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把道德修养积淀在血脉中,把追求高尚行为变为自觉行动,传承好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德”,致力于塑造有品德,有修养的你我。
传承是一份美好,是一份敬仰。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诚然,中国不缺少英雄人物,古往今来,英雄辈出,从救国无望,含泪投江的屈原,到三国枭雄曹操,令人惋惜的西楚霸王,再到近代的爱国忠臣文天祥,岳飞等英雄人物,乃及近现代的抗日英雄叶城焕、杨靖宇、邱少云等。然而,在这样一个英雄盛出的民族,我们却忘记了对英雄的那份敬重与爱惜,甚至忘记了无比相关的某些节日,在这样的现状下,是英雄的不幸还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历史是船,文化是帆,让我们航起文化的风帆,传承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21世纪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你我!
传承周礼文化演讲稿篇二
传承优秀文化
让经典浸润校园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红安县实验小学
红安县实验小学前身是由董必武1933年9月亲手创办的黄安县立中心小学。建校后曾三易其名,四更校址,1984年被命名为红安县实验小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经过八十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已是黄冈市示范小学,湖北省综合实力五十强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八十年来,红安县实验小学积淀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也曾创造过许多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校园面貌的不断改变,学校领导的频繁调动更迭,教师的大量新老交替等等,学校的优良传统该如何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如何打造实验小学的品牌特色,是摆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经过广泛讨论,学校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创新管理,打造师生的精神乐园”作为办学宗旨,围绕这一办学宗旨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去年我们又申报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以期作为突破口,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更使学校的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红安县实验小学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校园再也找不到往日的痕迹,一批有特定意义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崭新的校园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过去的光荣呢?经过教代会的讨论,学校达成共识:从环境建设入手,注入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重新修建校牌、校门和围墙,将过去封闭式校门改造为开放式校门,以寓 学生自由飞翔之意;将校牌改为卧式校牌,将秦基伟将军题写的校名镶嵌其中,让师生明白,学校的发展凝集着红安革命前辈的心血;将封闭式围墙改造为透视围墙,以寓意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给三栋教学楼命名。实验小学现有三栋教学楼,主体教学楼我们命名为“启智楼”,以寓启迪学生心智之意;第二幢教学楼与运动区隔离,环境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我们命名为“宁致楼”,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第三幢楼含行政办公、各种功能教室、学术报告厅于一体,我们命名为“宏志楼”,以期学子们有宏大的志向。其三,建立文化广场,在“启智楼”与“宁致楼”之间,原来是一片树林,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把它改造成一个文化广场,集树林、彩砖,石桌、石凳于一园,为学生课间休闲、阅读,提供良好便利的场所。四是建立荣誉墙。在进校门的右侧围墙开辟荣誉墙,将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牌复制其中,让师生不忘学校的优良传统。五是开辟文化长廊,建立文化橱窗。我们在启智楼中间的通道里建立文化长廊,在校园中每一个显眼的位置及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方设置文化橱窗,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六是利用校园的角落,分别开辟梅园、兰园、竹园、菊园,并在学生中征集园名,在众多的名称中,我们分别选取了“傲骨梅园”“清心兰园”“虚心竹园”“傲霜菊园”给四园命名,此举不仅美化了校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内涵。
上述系列举措,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而又
2023年传承周礼文化演讲稿(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