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篇一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篇二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 情感体验; 教学语言; 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

(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并亟待解决。

2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

语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我们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次交流会中,我有幸听了我校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新课程研讨课《山中访友》,其教学过程如下:

2.1感悟与熏陶

执教者以一幅幅山林美景,配乐朗诵课件,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体验意境。

2.2整体感知

作者文中访了哪些朋友?说说这些朋友各具什么特点?让学生走进意境,融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3体验探究

“你喜欢山中的那些景物?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融入课文,突出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

2.4拓展、创造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山林有友,身边也有许多可亲、可爱的朋友。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座小石桥等,你能对他说几句话吗?”

从课文中走出来,进入生活,在课件的配合下,使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世界,在学习课文之后,使语文的外延延伸,去拓展、去创造。

2.5现实与思考

“面对人与自然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对此展开讨论,明辨是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无谓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在一些喜欢热闹的同行眼中可能会有互动性不够之类的评价,但本人认为这堂课处处扣住了《山中访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突出了语文的本位,确是一节不可多得的语文课。

3“语文味”从何而来

3.1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执教,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3.2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课文。

语文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

3.3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记得在南宁市早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

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陶成生:《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篇三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

曾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始终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姓语,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课应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期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

一、抓住关键入文本。

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情来自意蕴丰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5篇)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篇一——《晨读》教学案例乔海燕《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