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5篇)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篇一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篇二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樊庆洪(武定县教研室)
摘要 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趣味性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都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趣味性 洋溢 教学
许多老师都知道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述也已经很多了。但经常到班级听语文课,有很大一部分语文学习课堂依然兴味索然,讲者唾沫星子横飞,听者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研习语文的环境没有一点生机活力,教学效果不佳。反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教法不因循守旧,时时创新而变换有度,课堂上使用语言风趣幽默、简洁明了,处理教材准确精当,教学方法手段多样,课堂听讲、诵读、思考、互动有度不烦人,有趣味,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快乐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好。据调查,在我们集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地方(以武定县为例),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依然是困扰教学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缺乏兴趣爱好,学习语文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驱动力,语文学习效果就不会好,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切实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被人挂在嘴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是七年级伊始就要灌输给学生的理念。要使学生
面前迷失自我,莫衷一是,满眼迷茫了。究其原因是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我思考与探索,不从实质上改革旧有模式,不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想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教,只图自己省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能把课堂当做教师表演的舞台,而要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次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教材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生活内容,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真正是趣味课堂、有效课堂、有用课堂,学到的是有用语文。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时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据调查,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为了考试分数,很少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或根本不做,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做起来费力、费时;二是做了好像于考试分数也无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被歪曲了,语文教学回到了原始轨道。其实,从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来看,除了“综合性学习”外,选文中的许多篇目也利于在教学中采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以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例如,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在我们楚雄州,在我们武定地区就流传有优美动听的民歌,“武定酒歌”更是耳熟能详,男女老幼个个都能唱上几调。每年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从州县到乡镇都有比赛歌会,可让学生注意去听、去唱、去搜集;整理民歌的内容,分清民歌的类别,体味民歌的情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 的心理准备,引起积极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千差万别,不做任何“预热”的随意性课堂不可能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优美风趣的语言可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贯穿于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先让学生去搜集农谚并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很容易办到。上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搜集到的农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通过长期观察大自然,思考自然景物与气候关系得出的经验结晶,大自然中的日月山川色彩变幻无穷,江河湖海纵横神奇九州,花草树木诉说春夏秋冬,虫鱼鸟兽尽显自然风流,蝌蚪游动预示春天已到,绿树成荫展现夏意浓浓,大雁南飞告知秋风袭来,风霜雨雪是为冬的魂灵,大自然就是用她独特的语言,向人们翻阅着一本旖旎绮丽又神秘莫测的无字书,要读懂大自然的这本无字书,请大家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却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做。引导学生研习课文过程中幽默、精确、独到的点拨和引领,可以使学生沉浸在通过思考获得知识这个过程的愉悦里,在快乐中学习才会其乐无穷,语文课堂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幽默、简洁、准确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味课堂乐趣,意犹未尽,体味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当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的时候,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了。
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只是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外在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
651600 电话:*** 邮箱;fanqinghong0997@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篇三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
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 “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
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在路方面也有两条,第一条路即教材与各类读物,第二条路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对积累和诵读格外强调。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主要的积累方式,而生活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重要来源,例如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词汇、语文知识、语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例如学习了《早》,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推荐阅读描写母亲的相关文章„„这些积累和拓展只要运用得好,我们的语文课怎能不散发出“语文味”呢?
四、“语文味”来自于人情人境的体验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以《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为例:
师:阿炳他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师:阿炳为什么会听到哭泣、叹息、倾诉、呐喊?到课文中把关键词句标示出来。
生:我把“卖艺度日”表示出来了。师:你亲眼见过卖艺的情景么?
生:我在车站看到一对夫妇,他们全是盲人„„
生:我在马路边看见过耍猴的。
生:我在路边看到乞丐向路人磕头。
师:阿炳为什么会卖艺度日?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显示:场景一: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凛冽刺骨。场景二:骄阳似火的夏天,烈日炎炎。场景三: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
师:谈一谈,你见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生: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凛冽刺骨,阿炳着一身单薄的长衫行走在大雪中,他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饥寒交迫,他越来越的寒冷,阿炳的曲子透露出了凄惨气息。但是没有人理他,阿炳费劲心力挣到一点可怜的钱,却有人欺负他是盲人,抢走了阿炳的钱。阿炳这一天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孙老师以“卖艺度日”这个中心,使学生对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搜索回忆——“你见过卖艺度日的情景吗?”,再辅之以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想像冬天、夏天、生病时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增进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两者的和谐统一,逐渐走进文本,深入阿炳的内心世界,整个课堂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五、“语文味”来自于师生的和谐互动
语文味,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充满语文味,师生间会结合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要,或积极思考,或热烈争论,或释然开怀,或眉头紧锁。提升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互动性,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学习
最新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