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就是这个味儿(五篇)
小品就是这个味儿篇一
——有感于特级教师姜茗芳执教《太阳》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叶建松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钻研,去讲解。也有个别老师把说明文教学上成了常识课,语文味尽失。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把说明文搬上公开课、展示课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名家的课堂上去解开一个个心中的迷团。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其中特级教师姜铭芳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走进姜老师的课堂,细细地去品一品《太阳》里投射出的浓浓的语文味。
一、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姜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有的说很美,有的说很生动。说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那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太阳》的对象是自然界,而《海上日出》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太阳》的注意力在太阳身上,而《海上日出》的目的则是最终转移人们的视线,对太阳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就在姜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二、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特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姜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姜老师亲切地说道:“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在此过程中,姜老师对说明方法表达作用的点拨相当精彩,其中当学生说到“课文还形象地把太阳的温度写出来了,他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让人一听就感到很热”时,姜老师顺水推舟:“你怎么会感到热?6000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30几度就很热了”;有的说:“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汽。”一个抽象的数字,通过意、象的转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达作用。如此,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感悟来体会作者使用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和文字巨大的表现力,领悟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之美,可谓匠心独具。
三、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姜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姜老师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如当学生读到“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时,姜老师适时地点评:“你读的时 2 候什么感觉?(生:很热)是啊,读得我浑身都冒汗了,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这是朗读的艺术,很好。”当学生读到“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学生朗读时突出了数字)姜老师说:“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生:注意了太阳的大)所以我也听出了你注意了那些数字,通过读重音来强调,这也是一种朗读的技巧。”随后,姜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再加上姜老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激情的点评,让说明文的语言在学生们的朗读中“燃烧”出了独有的表现力。如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品质,姜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分析、讲解上,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运用,活化语言内存
语言积累的充足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说明文中同样有一些值得感悟、积累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将新的语言组块加以运用,变成自身的语言。另外,教师如果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姜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一部分中,运用了一个补充说话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课文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姜老师及时地出示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这个补充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姜老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知识。学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开,纷纷畅谈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姜老师以一个说话练习,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课文的情感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小品就是这个味儿篇二
让科普小品上出“语文味” 《绿色蝈蝈》教学案例与反思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尖岭初中
韦燕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嗯,看来这些小谜语难不倒我们同学,那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也和动物有关系,那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
(师板书标题《绿色蝈蝈》)
二、学生活动,感知内容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个标题,弄清文章介绍的对象?(蝈蝈)
师:大家见过蝈蝈吗?(见过)
师:那我们方言叫做什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它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的以为是蝗虫、有的认为是蝗螂。有的说“绿色”、有的说“黑色”、有的说“褐色”„„)
师:好,那大家一起来看这几幅彩色图,看看蝗虫、蝗螂和蝈蝈的区别。(师播放相关昆虫的幻灯片)
【通过对比,学生发觉蝈蝈和蝗虫、蝗螂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师:如果让你给同学们介绍蝈蝈,你会介绍什么内容?
生1:我会介绍颜色、介绍它住的地方。
生2:我会介绍它的形状、它的声音。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蝈蝈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全班鼓掌)
生3:我会介绍它喜欢吃的东西。
师:那你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生3:蝉,我在树下见过它吃蝉,也见过它吃青草。
师:哦,看来这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那哪个同学能用100字左右来介绍一下蝈蝈的习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生讨论、动笔)
学生代表发言:蝈蝈有黑蝈蝈、绿蝈蝈、褐色蝈蝈等等,而我们平时见到的蝈蝈是庄稼地里的绿蝈蝈,它有一对眼,三对足和一对灵活的触角,一双黄色的翅膀,身穿绿衣衬衫,爱吃蝉肉,也吃点青草,叫声像蝉,但比蝉的悦耳动听。(学生鼓掌)
师:嗯,看来我们同学对蝈蝈并不陌生。说实在,老师觉得好惭愧,我没见过蝈蝈(其实见过),更不用说听到它的声音了,但见过蝗虫,刚开始我以为蝗虫就是蝈蝈呢,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你们让我知道了蝈蝈的多种颜色、蝈蝈的声音、蝈蝈喜欢的东西,现在你们就是我的老师。(生开心地笑了)
【创设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这样的科普文章费劲了。创设情境问题,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刚才关于蝈蝈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讲的,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绿色蝈蝈》这篇文章,自己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在各文段里所出现的生字、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出你认为重要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标注理由。
(学生打开课本,开始带着问题默读)
【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还有同桌间的讨论,解决了生字、生词。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文中获取信息—文中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生1: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和我们刚才讲的差不多一样,有叫声、有形状,也有它爱吃的东西—蝉肉。
生2:但是我觉得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生3:其实文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外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食性—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它们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学生认识出发回到新知,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从文本中获
小品就是这个味儿(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