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篇一

一、定义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其创作成果(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2、民间文学主要样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诗史、抒情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戏曲)、谜语、歇后语。

3、民间文学定义的核心——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4、民间文学的国际统称——folk-lore(【英】威廉.汤姆斯语)

二、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含义

民间文学作者—劳动人民为主的某个若干个群体。

民间文学创作方式—口头创作(后加文字记录)。

民间文学流传方式—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内容上最大特点—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直接人民性)。

三、为什么开设和学习《民间文学》课程?

1、从历史上的地位看,民间文学是历史事象的记录

2、从文学创作起源看,民间文学起了源头和标杆作用

3、从作家成长状况看,民间文学是古今中外作家的摇篮和乳娘

4、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看,民间文学是学员实践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民间文学的特征(内容、创作流传、艺术和生态方面)艺术方面(了解):真情。朴素。富有音乐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一)内容

直接地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描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劳动与社会斗争),并且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1)民间文学是人民生话、历史的全面而生动的形象反映。

(2)文学是交流感情的工具,感情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参加人民起义斗争,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描写它们。

(3)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史诗、歌谣,都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灵魂。

(4)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属于先进文化与民主思想的范畴。(5)民间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心灵美和人情美。

(二)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方面特征(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传统性、1.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口头性,由此又形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等特性。所以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文学”等等。(20世纪80年代有过些争论,即民间文学本质特征是口头性还是集体性问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同时又是口头流传。社会主义新时期民间文学口头性

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艺术,过去时代它是人民生活、斗争的武器,而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以至将来相当漫长的时期,口头性仍然不失其本色。这是因为:

1、口头创作最能及时广泛反映人民生活;

2、口头创作最容易表达人民心声,可以免遭一些”麻烦“;

3、口头艺术决定了口头创作永不消失。

2.集体性

作家创作是个人署名的,民间文学是无名氏的集体创作。

集体性表现形式一般合作式和分工式两种。

合作式是同一时间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或你一段我一段)地凑成一个作品,在劳动或娱乐时,常常有这种集体创作。

分工式是先由一人创作出来,别人觉得很好,跟他学着说或唱,在说唱的过程中加以改动,也就是参加了创作。

3、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它的口头性和流传性决定的。变异的范围:内容、情节、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

五、社会主义新时期还有没有民间文学创作?为什么? 答:

1、口头的创作流传比文字的创作轻便、方便得多

2、识字的人能创作文学作品占少数,所以还要靠口头创作,口头创作只要语言还存在,那么民间文学创作就一直存在。

第三章 民 间 故 事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笑话等。即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所有虚构、假想的散文形式作品。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故事(亦称民间写实故事)、民间幻想故事(童话)、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民间故事成熟的时期。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故事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

三、民间寓言

寓言定义:是民众集体传承的带有明显教训意义,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与民间笑话比,篇幅短小,富含哲理,不在于搞笑

(1)按讲述的目的来说,民间寓言主要有讽刺寓言、劝诫寓言、恢谐寓言几类。

(2)从寓言内容的角度来说,寓言则可大略分为道德寓言、生活寓言和自然哲理寓言三大类。道德寓言是民间流传的、反映集体道德观,对违反道德的现象进行劝诫的小故事。(3)寓言的艺术持征

—个寓言必须具备两条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有故事情节,一是有比喻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另外,民间寓言篇幅短小,易记易用,特别容易流传。

四、民间故事总的艺术特点

1.背景模糊化(时间和空间的混沌化)2.人物典型化(体现同类人物的共性)3.情节程式化(逻辑审美的一致性)4.风格理想化(完美,带有预见性)5.语言白描化(“铺陈其事”、“直抒胸臆”)

第 四 章 神 话--------(民间文学散文之祖)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为征服和支配自然力,借助想象而创作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有关神的故事。

二、神话的性质

 在神话流传的历史上,它往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从文学角度看,神话的各种叙述要素(人物、情节)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如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半人半神、半人半兽,现实中是没有的;又如神话的情节讲到天上、海底„„是人不可能做到的。

三、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区别: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

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

四、神话的思维——野性思维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和《图腾制度》认为人类思维就处于一种野性的状态,古代宗教、神话和现代的艺术创作都是野性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在驯化与野性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徘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

五、神话的分类 图(一)世界神话的三大分支

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分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中的所谓“原始神话”。第二是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二)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内容  1.宇宙起源神话  2.人类起源神话

 3.“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 4.族群起源神话  5.文化发明神话  6.战争神话

※ 钟敬文先生的两类分法 ——自然神话与英雄神话

六、神话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万物有灵论/有神论 思想基础

1.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复杂造成了神化思想的复杂

2.许多神话是人类最初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

3.人类为了生存和幸福,渴望战胜大自然,控制大自然。限于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她们幻想了大量的神灵和半人神的英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社会基础

一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生活和劳动促成勇敢刚强和技艺超群人物的产生。(原始社会的集体性)二是劳动所得有限及产品的平均分配促使人们有诸多的幻想和渴望。(产品的分类和平均)三是部落战争指挥者的神化。(战争)

七、神话的艺术魅力

1.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神和半人半神)是超自然的他们或身躯伟岸、或神通广人,以整个世界甚至宇宙为舞台来建立自己的勋业。这在其他文学体栽中是难以见到的。2.神话的艺术想象是奇特、瑰丽的

3.神话代表了原始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八、神话理论简介(一)自然神话学派

代表人:奥维德、马克斯.缪勒 主要观点:该学派把神话中的人物、情节解释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或者象征性描述。(二)仪式学派

代表人:罗伯森.史密斯 主要观点:神化是伴随着宗教仪式而叙述的故事(三)心理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神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是一种受到压抑的无意识。

九、神话的审美价值(钟本182)

1、神话展示了人类童年的英雄气概和美好品德。

2、神话中积极的想象成为后世人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

第 五 章 民 间 传 说

一、什么是传说

传说(民间传说)是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某一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传奇性故事。换言之,传说总是与某样真实的东西有某点关联,不是直接的关联就是间接的关联:不是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就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不是与某个风物存在有关就是与某种社会习俗有关。若某个故事与上述四类真实的东西均无丝毫的关系,这个故事就只能叫“生活故事”,而不能叫“传说”。(分别举例说明)

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民间故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即有某些共同点,也有不同点。1.民间传说与神话

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

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

2、民间传说与生活故事

相同点:作者(歌颂劳动人民)、创作流传方式(口头相传)、人物形象、感情色彩有共同点„„

不同点:题材有别——传说多反映某中历史事件或人物、风物、习俗;故事反映的是一般的生活现象„„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叙述方式的可信性 2.情节的传奇性和模式性 3.传说的区域性与传说圈 4.解释的虚拟性与多样性

第 六章 歌 谣

一、歌谣的含义

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词和吟诵的韵语。歌谣是民众唱诵的诗。

二、我国歌谣发展

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

三、歌谣的分类

1.劳动歌2时政歌 3仪式歌 4 生活歌

四、歌谣的总特点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味,三度,三变,三法,三语,三式)三味:生活气息味,清新情调味。手法语言韵味 三度:思想高度,生活深度,技巧精度 三变:变意,变形,变韵 三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语:密语,复语,关语

三式:叙事方式,抒情方式,叙事与抒情结合方式

五、几种较特殊形式的歌谣及其特点

(一)汉族的信天游和爬山歌

信天游:流行于我国陕北地区。两句为一首:用字自由;地方性强;惯用叠音字。

爬山歌: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形式上与信天游相近都是两句为一首,用字也比较自由,但句子比信天游更长,衬字比较多。

(二)壮族勒脚歌

勒脚,即复沓,回环。

勒脚歌的句式,一般有五言句、七言句、五三五言句、七三七言句等;按行数可分为六行、八行、十二行、十八行、三十六行、七十二行。常见的勒脚歌为八行和十二行。

(三)彝族五柱歌和羊情带

(四)畲族的字歌和字谜歌

(五)瑶族的九九歌

六、歌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李白 韦其麟、屈原 曹操。李季

第 七 章 谚语、歇后语

(语言与文学性质兼备)

一、谚语

 谚语是口头讲说的具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谚语与民谣两点区别: 两点区别:(1)篇幅上,谚语比民谣的篇幅更为短小;(2)内容上,谚语属经验性哲理性,因而流传时间更长;民谣带有时代性、背景性,流传时代有限。

二、谚语的特点

意味深长(道理深刻丰富耐人寻味)

表述巧妙(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形式精练(用词精当,语句简短)

三、谚语的类型、内容与立体性

1.讽颂谚:(1)歌颂、赞扬的;(2)暴露、批判的。2.规诫谚(教热敢于斗争等九个方面)

3.事理谚(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12个方面)4.生产谚(5小类)5.天气谚(3小类)6.风土谚(4小类)7.常识谚(8小类)8.修辞谚(若干小类)

四、歇后语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 句

使用场合:生动活泼和日常生活,不适合在悲哀伤感情况下

五、歇后语的特色

1.广泛的内容 2.诙谐的风格

第八章 对联

一、对联含义

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以对偶双句结构为特点的实用文字。汉语词典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可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它是用书面语文表达思想感的一种情特殊形式。

二、对联的基本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无论长短均无例外)

2、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较:诗句多用四句或八句)。

3、上下联形成对偶(相同或相似字、词、句。相对应词的词性一致)

4、上下联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反)

5、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为某一主题而作)

三、对联书写和悬挂注意事项

字体:一般用楷书、隶书或行书。

用纸:红事喜事用红纸;白事用蓝纸白字或白纸黄字。

悬挂:汉字习惯自上而下,自右至左。

格式:上下联竖写;横披横写。

平仄:上下联尽可能平仄相对。阴平、阳平两调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一般来说,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永平。(《红白》153页)

第十章 民间长诗

一、史诗

史诗是以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真实概念(狭义史诗)

以诗的语言,记叙某个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以及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业绩等重大事件的民间文学作品。假借概念(广义史诗)

指一些较全面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作品。诸如某些小说、报告文学之类的长篇叙事作品。如:柳春的《金光大道》、浩然的《创业史》、马识途的《清江壮歌》、周良思的《飞雪迎春》„„

二、史诗的基本特点

1、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早,他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大都出现在社会各个民族发展的转折时期。

2、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严肃,格调更庄重。

3、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

4、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密切

三、创世史诗的两大特点

1、反映人类社会童年所特有的“天真”。即对自然社会现象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天真幼稚的解释。

2、热情赞美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创世之业的丰功伟绩和大无畏精神。

四、中国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

《玛纳斯》(柯尔克孜)

《戈阿楼》(彝族)

《黑暗传》(汉族)

五、《格萨尔》简介

1、最初的记载和流传区域„„西藏、四川等地

2、规模和对世界的影响„„

3、内容和故事梗概„„反映历史上的霍岭战争

第 十三 章 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

一、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与整理方法

(一)、坚持“全民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 1.全面搜集 2.忠实记录 3.慎重整理

二、搜集民间文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是随机采录。二是定居采录。

第 二 章 民间文学在当代的应用

一、民歌的舞台应用 一是“家内歌”,二是“家外歌”。所以民歌被称作山歌、田歌、秧歌、牧歌。(一)家庭舞台上的歌----家内歌

 1.劳动歌 2.育儿歌 3.苦情歌 4.情歌(二)自然舞台上的民歌----家外歌

1.山歌 2.田歌 3.号子 4.情歌 5.游戏歌(三)当代媒体、舞台应用的民歌

二、民间文学的电视剧应用 1.帝王传说的再现与独立结合

2.文人传说与机智人物故事的交错组合 3.孤女寻父与真假公主的重合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篇二

六、民歌与中国记忆(抢救、保护、传承)

民歌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和流传的,由未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地人演唱的口头歌曲。

被西方关注的现代民歌:娱乐歌曲;意义歌曲;情绪歌曲。民歌反映:文化真实,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剧场真实。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现在民歌包含在民谣内。《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一)劳动歌:配合农业生产劳动演唱的民歌 东北:哈腰挂;江南民歌:采茶歌

二)生活歌:凡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

内容:①描述小农经济生活;②描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是缺乏粮食;③描述缺乏土地和粮食导致贫困问题;④描述勤劳为本的农民观念。三)儿童歌:出生文化,提前社会化,《摇篮曲》《小耗子上灯台》

四)仪式歌:是一种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歌谣形式。它总是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吟诵和歌唱,有与该仪式的目的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我国古代的庆节祈年、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活动,大抵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有关的韵语。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亲版《祭灶歌》 五)领导歌(焦裕禄)

中国文化动力:1翻身(农民);2提前社会化(儿歌);3好运(祭灶)

通俗歌曲:是采用民族音乐形式的,接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在创作和传播中增加了专业成分,政府倾向和商业演事的,用普通话演唱的。引导大众参与的,追求个性化,也十分现代情绪化的流行歌曲。功能:运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和激励大众情绪的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整合,促动社会成员接受现代生活的实际知识,也接受外来知识,它也批判全球化和现代化下的社会病,呼唤人文和人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与原生态民歌相比不同:①原生态民歌具有公有性,没有作者;通俗歌曲有公众性,有作者,是专业歌曲大家唱。②原生态民歌是民俗的一部分;通俗歌曲是超民俗的现代表演,在通俗歌曲中,吸收原生态民歌还是一种时髦,能让人感到更前卫更现代,通俗歌手还能从这种演唱中获得非同小可的现实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是原生态民歌所没有的。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主流化时期,时间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特点是:通俗歌曲与战争歌曲和政治歌曲结合,成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建设的文化武库。②是非主流文化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特点是:通俗歌曲与生活歌曲和商业歌曲结合,成为反映新一轮中西文化关系的晴雨表。通俗歌曲与原生态民歌的现代地位: ⅰ公众演唱与激情广场 ⅱ小人物与社会批评 ⅲ商业经济与个性演出 ⅳ政府导向与专业介入 一)国内政治歌曲: ①领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 ②生产歌曲《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 二)国际关系歌曲: ① 领土关系:《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东方之珠》《我的名字叫澳门》 ② 民族认同:《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 三)日常生活歌曲: ① 家庭生活歌《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 ② 城镇生活歌《小城故事》

四)社会职业歌曲:教师文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农民工文本《九月九》;警察文本《少年壮志不言愁》;军人文本《当兵的人》 五)爱情歌曲:《思念》《心太软》

七、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定义:史诗是本民族用诗体形式表达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形成:法《罗兰之歌》俄《伊戈尔远征记》德《尼伯龙根之歌》

特征:①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个人还未从集体分离;文学尚未从艺术整体中分离;②史诗是对古代英雄神话和历史传说的理想化和系统化的加工创作;③史诗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史诗与神话比较:①时间上,史诗稍晚,加入了后世的生活内容;②内容上,史诗比神话内容更广泛和丰富,包括了民族迁徙,婚葬和民间医疗,③规律上,神话多是单个散篇,而史诗把神话彻底系统化。(书上是:越到后来史诗的现实性越强,神话色彩消退;史诗在神话世界观基础上产生,而它的发展最终又是对神话思想的否定:神与人的对抗。)

史诗与传说比较:①在历史人物上,史诗更为神话化;②在历史事件上,史诗更加注意描写英雄传奇;③在社会历史上,史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象化了的历史。

史诗与民俗比较:①在传承地域上,有真理化的社区;②在传承时间上,有比较固定的神圣时间;③在传承方式上,一般有宗教仪式。分类:

一)创世史诗:也称“神话史诗”,它歌唱天地的开辟,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它也反映洪水泛滥,人类遭受大自然的危害和人与自热斗争的情景,它还反映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农耕,畜牧和手工业的发展,这类史诗与神话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也加入了关于部落,民族历史的传说和民俗的内容。中外代表作:芬兰《卡勒瓦拉》;纳西族《创世纪》;彝族《梅葛》《阿细人的歌》;苗族《苗族古歌》。

二)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代表作:世界四大史诗:希腊《伊利亚特》《奥赛罗》;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族《玛纳斯》 特点:①史诗英雄是民族英雄的化身;②史诗事件是对当地特定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③史诗演唱采用说唱体形成,散韵相间,杂以本民族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独具民间文学特色。(不断加工补充与复合)三)民间叙事诗:是以诗的形式叙述故事的长诗。发展脉络:商周萌芽—汉乐府时代大发展—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孔雀东南飞》—南北朝《木兰辞》—随堂继续发展并促进了文人叙事诗繁荣 分类:1古代名篇:《诗经》:《生民》《公刘》;2爱情婚姻叙事诗: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诗玛》,傣族《娥并与桑洛》;3英雄叙事诗: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反映民族斗争的叙事诗:《木兰辞》最早,蒙古族《嘎达梅林》。

艺术特点:①线索单纯,首尾完整。②重叠复沓,一唱三叹。③引类譬喻,发乎自然。

八、民间谚语和谜语

定义:谚语是民间文学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总结经验的特殊体裁,是民众保存在传承民间文化和技术知识的韵文体“炼话”。代表作:

中:戴维斯《中国伦理格言》;保罗·波尼《中国谚语集》;斯卡勃鲁斯《中国谚语集》;亚瑟·史密斯《谚语与中国大众格言》 外:伊拉斯莫斯《阿达吉亚》法国

性质:谚语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经验文化,里面有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经济、社会、医学、医药、天文、地理、伦理、制度、风土人情,也有国家民族的集体心态,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小型百科全书。谚语与社会:

一)谚语与社会文化: ⅰ国家社会管理文化:《盐铁论》《轻重第十四》: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明《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廉政谚语: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梁不正下梁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ⅱ家族家风

ⅲ伦理道德《论语》《孟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以德报怨《宪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 ⅳ风土人情:歇后语:骑马不带鞭子——尽拍马屁;阎王爷的扇子——尽吹阴风。俗语:侃大山,玩猫腻,教授门,酷毙了,官二代,雷人,达人秀。二)谚语与气象物候,地利人文

ⅰ气象物理:五里不用风,十里不同天。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ⅱ地理人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ⅲ乡土特产:东北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三)谚语与自然灾害: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雷公先唱歌,下雨也不多。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月雨蒙蒙。四)谚语与生产技术

ⅰ农业生产:华北:春雨贵如油; 内蒙: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庄稼愁;苏北: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青海:冬日下雨麦盖被,农人头枕馒头睡。

ⅱ农业生活: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多赚不如少用。四月种芋,一本万利;五月种芋,一本一利。

五)谚语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比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种地。

衙门前一篷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

技术还是文化: 一)技术的视角

公式:自然界——自然科学——社会关系 分类:技术知识

特征:笛卡尔,李约瑟: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台前的十几个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远胜欧洲。二)文化阐释

公式:社会关系——自然界——自然科学 分类:行业知识

贵州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三)新问题:技术问题还是文化阐释 1所谓“技术革命” 2 关于“文化阐发”:保存——解释——传播(交流)

谜语:是民众创作的,用以表达测验和锻炼智慧的一种短谣体的语言艺术。分类:1事迷:以人民的行为动作或自然现象作谜底 2物迷:以具体事物为谜底 3字谜

性质:谜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增长智慧,创造学习知识的方式,建立思想对话的渠道,很容易传播文化。谜语功能的启动,是通过把单方创作谜语的过程,变成两个人的对面问答,它在日常生活的形式中开场,在自然属性和文化逻辑的训练中游走,发展了测验智力的功能,又能展现使用者的才华,这样就很为民众、文人和思想家接受,并感到生动有趣,乐于传播。特征:谜面和谜底

制迷法:诡词法;描写法 谜语群:指谜语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相结合所产生的谜语叙事群组,包括谜语歌谣群,谜语故事群,谜语对联群等。谜语群的文化承载量相当大。小结:中国谜语,将中国文化万千事物笼于一种文字模式中,这一现象堪称奇迹。它把中国人的想象力,价值观,群体智慧,人文传统和民族情感都用在这种诗体形式里,定量地反映出来供作定性研究,如此浓缩的用字文化,实在是中国功夫,西方人没有。

九、民间曲苑

民间曲艺:指叙述故事,或说或唱,或有说有唱,并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如相声、评书、大鼓、快板和弹词等。源流:秦汉(说书俑)

唐代:散文类:说书(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白行简《李娃传》);韵文类:变文

宋代:散文类:说话(小说,讲史,讲经)

唱诵类:鼓子词(同一宫调,同一个曲牌,唱一个故事);

覆赚(同一宫调,不同曲牌,一个故事);

诸宫调(不同宫调,不同曲牌,一个故事)第一部用诸宫调唱的戏剧《西厢记》 元明清:大体不出宋代三种

种类:①鼓词和曲词(京韵大鼓《伯牙摔琴》)

②快板和快书(高元均《武松打虎》)

③相声和滑稽(侯宝林《卖布头》)

④评书和评话(马如飞,华彦钧)名家:莫后光,柳敬亭,侯宝林,蒋云仙 全球化对说唱的影响:①回归社区表演扩大传承影响力;②在市场经济中较量产生文化民工;③架设语言文化桥梁,促进中外交流。

十、民间戏曲

民间戏曲:指在民间长期传承和演唱的,有特定地方化,戏曲程式的小型歌舞剧,是一种地方方言,说唱和表演动作相结合的口头表演形式,一般均为“二小戏(小旦小生)”或“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

传播途径:民间歌舞(黄梅戏由此演变而来,三面面向观众舞蹈性强)

民间曲艺(东北二人传原承北方“莲花落”)表演系统:

一)采茶戏系统:又叫采茶灯或采篮灯(江苏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福建采茶戏)

(矮子步和扇子花)

二)花鼓戏系统(湖南、湖北、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凤阳花鼓》)三)花灯戏系统(云南、贵州、四川花灯)四)秧歌戏系统:地秧歌:重舞不重唱

秧歌戏:故事情节很强的戏剧表演(定县秧歌,新秧歌戏《兄妹开荒》)五)道情戏系统: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甘肃等 六)道具戏系统:面具戏,木偶戏,皮影戏,傩戏 全球化对草根戏曲的影响:

生存状况:1既破坏传统,又恢复传统;2电视和录音机不能与草根戏剧竞争;3地方传统的力量;4民俗经济的动力。全球化中草根戏剧的传承变迁: 1精英剧场

2媒体剧场:电视剧

3草根剧场:①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生活,放松紧张的工作节奏(黄梅戏《打猪草》);②反映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会分层带来的压力(五音戏《王小赶脚》);③歌颂爱情婚姻,表现现代婚姻观的变迁(传统弄字戏:砍柴弄、搭渡弄、番婆弄;现代三版本:青春版、离婚版、黄昏版)④恢复神仙戏,发展宗教经济。

十一、手机民间文学(不考)

十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应该也不会考)结束前的问题:怎样确定我们书包里面的民间文学作品是真实的?它是不是纯文学的虚构?是不是粗心的搜集者的作业?是不是以通俗文学的形式进行的重述?是不是被关心儿童品德的大人删改过?是不是作家们为了宗教、政治或商业的目的进行的改编?是不是马克·吐温那样的天才作家的创作?谁能保证搜集作品者没有从出版物、光盘、手机、网络、博客或者其他渠道听到过类似的内容? 一)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 ①全面搜集:

在体裁上,无论篇幅大小,只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都应该收集。在内容上,现代的、传统的等,在收集阶段要撒大网,尽量收集 在范围上,同一作品不同译文都要记录下来

在介质上,口头的、手抄本、木刻本、碑刻、岩画都要收集 在脉络上,在名副其实的文化联系中收集不能只收集杂碎,要指出作品与当地历史宗教等的联系

在采风技术上,要分工:依靠领导和社会关系;要有的放矢;山歌节等传统节日和年节活动;开座谈会。

②忠实记录:指记录既要忠实于讲述人的身份,又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形式 从讲述人说:要记下名字,年龄,职业,识字程度,讲述时间,地点,祖父辈等,收集人本人信息,是当面记录还是后来追忆的

从原作内容说:内容有时候不够完整,讲述线索不够清晰,但不要改动、删减,要一并记下

从形式上说:要记下最生动的、最特色的民族内容,术语和民间用语。③准确翻译:

直译与意译:逐字逐句翻译,最好对照书写印刷 双语对照 保持特色 音译注释

④慎重整理:

整理,指纸介整理,它是从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学过程中必要的技术加工,它不是指用搜集者的思想观念去强加于民间文学作品,而是指从作品所赖以生存和传播的原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去伪存真,使民间文学放射出固有的艺术光辉。

二)民间文学搜集作品的方法

①原貌式:保持原貌,只理顺字句 ②单一式

③综合式:整理还原,但必须民族内部的人进行,不提倡

④并文法:四不改:一不改原作;二不改原作基本人物性格;三不改原作语言风格修辞特色;四不改原作民族心态和审美民俗。三)整理

整理——改编——再创作

复习课:

基本知识点过后要谈自己的观点 要标123 作品选中平时讲过的作品,出处

民间文学性质特征,神话传说,四大传说(三个人物),戏曲(六个系统,代表作),史诗(三大史诗,人物命名,分类),民间叙事诗(代表作)世界非遗(四种)

论述:破题,解体,要有总之之类的总结 手机民间文学不讲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篇三

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

一、填空题

1.“全部世界(在崇高的声调中)的叙述叫做史诗,私人世界在私人声调中的

叙述叫。”(沃尔夫冈.凯塞尔)答案: 长篇小说 2.《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皆有流传的故事,中国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是《 》。答案: 叶限

3.《江格尔》是流传在我国 民族的英雄史诗。答案: 蒙古 4.《江格尔》这一部著名的史诗是以 为主线贯串而成的。答案: 英雄人物的活动

5.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机智人物。答案: 阿凡提 6.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答案: 包袱 7. 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答案: 寓言

8.民间文艺以 为主要的创作和传播途径。答案: 口传心授 9.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 之别。答案: 俗、雅

10.民间的狂欢节文化与“长工斗地主”故事的“嘴会转”、“铁算盘”之类的母题,相对于社会生活现实,其实是民众在文本中建构出来的想象的“ ”。答案: 颠倒的世界

11.民间传说总是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其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答案: 传说圈 12.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

所完善的。答案: 汤普森

13.民间故事的形象塑造多是正反对比,一好一坏,一善一恶等等,体现了“ ”的美学原则。答案: 二元对立

14.民间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中间有固定的结构,如“对称式”、“三叠式”等,这种艺术形式上代代相袭的现象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特征。答案: 传承性

15.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以口头形式进行流传的,具有变异的特征,因此会产

生各种。答案: 异文

16.包袱是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由、解、结、抖等过程组成。答案: 系

17.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双壁”的是。答案: 木兰辞 18.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同一首歌谣,同一首故事,表述的语言千差万别,鲜明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特征。答案: 变异性 19.明代李开先说,“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 答案: 以其真也 20.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为。答案: 说话

21.蒙古人相信史诗演唱具有 的作用。答案: 驱疫禳灾 22.文化英雄,属于,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种形态出现。

答案: 传说人物

23.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把语境划分为两个大层面:文化语境和。答案: 社会语境

24.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 一件,说明我国的民间说唱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答案: 说书俑

25.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族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前方了《关于编辑出版〈 〉、〈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答案: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26.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答案: 歌谣研究会

27.歌与谣的主要区别在于。答案: 有无乐器伴奏 28.古代希腊神话中执掌宇宙大秩序的众神之王是。答案: 宙斯 29.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 两大类。答案: 英雄传说 30.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答案: 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31.赋体民歌有两类,一是,另一类则是简练的白描。答案: 赋陈其事

32.呆女婿故事与 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巧一呆,相映成趣。答案: 巧媳妇 33.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小戏人物形象单纯鲜明,角色一般称之为。答案: 二小

34.关汉卿的《窦娥冤》吸取了民间故事素材进行再创作,其故事原型是

的故事。答案: 东海孝妇

35.被誉为“当代的荷马”、“活着的荷马”,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够演唱《玛纳斯》史诗的完整内容的演唱大师是。答案: 居素普.玛玛依 36.“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答案: 一人传三三传九

37.《玛纳斯》是流传在我国新疆境内的 民族的著名的

英雄史诗。答案: 柯尔克孜

38.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分类索引主要有德国学者爱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的《 》。答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39.北欧神话中将有害于人类的自然力量,如霜、雹、冰、雪等,称之为

“ ”。答案: 约吞

40.神话在历史上有着两种存在方式。其一是作为 的神话,其二是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答案: 综合文化现象

41.各民族的民间审美文化,被誉为是“ ”,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答案: 天籁之音

4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答案: 通俗文学

4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忠于原文,翻译的译法有直译和

两种。答案: 意译

44.文人作家既能保护民间文学,也会由于某种目的,有有意识地在民间文学

作品中强加一些主观因素,比如宋朝李茂诚的,梁 山伯变成了热衷于追求功名、平“寇”有功的“义忠王”。答案: 《义忠王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五篇)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 《民间文学概论》篇一一、定义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其创作成果(作品)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