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外国美术鉴赏论文(5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篇一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

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 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德加的《舞蹈课》,莫奈的《印象·日出》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与印象派不同,后印象派画家们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在绘画表现形式之外体现深刻内涵。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并不追求外光,而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被称为‘现代派艺术之父’的塞尚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曾提出: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绘画不仅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所感到的。

下面我们通过对两幅画作的赏析来进一步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形态差异。印象派领袖人物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表现的就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作品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画家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并不是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热烈奔放,正如凡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画面上,葵叶和花瓣像燃烧的火苗,向日葵那金黄刺眼的色彩就是天上的太阳,也是凡高的心,凡高的思想感情,凡高的灵魂。向日葵、太阳、凡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他所画的向日葵,不是客观如实的描绘向日葵,而像燃烧的火,像天上的太阳,那是他心灵迸发的感情。艳丽得颓废、快要凋零的花朵,弯曲的枝干,展现了生命烘烘烈烈的过程,也预示着繁华鼎盛之后终将走向沉重的衰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苦难生活的无奈,对残酷现实的愤怒和对光明希望的无限渴望。所以说,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深刻的表达出了他自己的个人情感而非单纯的自然再现。《向日葵》可谓后印象派画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笼统的说来,后印象派由印象派发展而来,却又比之更加注重主观作用,因而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绘画形态上,较之印象派都具有更为丰富的个人情感。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篇二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特色及艺术影响

系别:软件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卡普莱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记》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琪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人生之所以美好,不仅由于造化,还因为有艺术,艺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美的力量诉诸人的情感,使人在领略美的同时并为之陶醉,灵肉和谐,心地纯净,犹如从尘世飞升、而艺术家,正是发掘,表现和传播美的使者。本文通过对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的分析,试图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领悟米氏艺术中所隐含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体美,力量,基督精神

一、画家生平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他父亲是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米开朗琪罗13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之后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

1496年,米开朗琪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23岁的米开朗琪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琪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琪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尤里乌斯二世邀请,米开朗琪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米开朗琪罗的建造才华,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琪罗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记》。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琪罗历尽艰辛磨难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41岁的大师又重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琪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1562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536年,已经61岁的米开朗琪罗被召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记》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二、艺术特色

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大卫,是体格雄伟、坚强勇猛,体现了外在和内在的全部男性美的青年巨人。他身上的每块肌肉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特色

一、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这幅作品同《创造亚当》一样,是为梵蒂冈西斯庭教堂所画的天顶画《创世纪》的一部分,其完美的技巧和艺术创造力,曾使当时的罗马受到巨大震惊。作品描绘了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情景。这件作品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信仰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同画家的其它作品一样,成为文艺复兴绘画的代表作。同时,这件作品显示了米开朗基罗一贯的古典写实风格,造型严谨,构图简洁,整体气势宏伟磅礴

特色

二、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最后的审判»(壁画 1700cm×1330cm 1536-1541 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25年后,再一次为这座教堂创作的另一项大工程。此画的创作历时6年。此时6

2023年外国美术鉴赏论文(5篇)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篇一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