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船精神是 论红船精神800字大学生(4篇)
红船精神是 论红船精神800字大学生篇一
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庄严宣告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水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被誉为“红船精神”。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为继承和发扬它,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在时代前列与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个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怎样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靠弘扬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其中,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
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首创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要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回答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紧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不断摸索和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时刻保持蓬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活力,走在时代前列。
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奋斗精神首先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无所畏惧,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有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认定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奉献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一切决策和措施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才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
11月8日,十八大胜利召开,14日圆满闭幕。党的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小时候记得最清晰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这是爷爷最常说的一句话。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一直念叨着共产党对他的好,经常给我讲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新中国的道路。爷爷的话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崇尚共产党的种子,只是这粒种子还没有萌发。后来上了初中,开始入团,加入中国共青团,以及学了历史和政治课,才渐渐对中国的历史理解深刻了,当然中国共产党这几个字眼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也自然加深了我对它的理解与体会。
如今我身在大学,而我们的学校——嘉兴学院正好坐落在革命诞生的红船之地——嘉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国家、社会给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因为我们已经具备公民权利,公民意识,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正确认识权利和责任的关系。现在,大学生强调权利的多,强调责任的少。其实,权利和责任是相互的。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责任。你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和义务。歌德有一句名言:责任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一种爱。因为有爱,所以给予;因为给予,所以快乐。而索取的人是不会快乐的,欲望无止境,永远都不会满足的。
曾观看大型纪录片《邓小平》时,我们无不被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所打动,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更是激起我们的共鸣。“身无分文,心系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忍着疼痛走访贫苦百姓的焦裕禄,为救老农而献出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张华,“非典”肆虐期间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从普通大学生到领袖伟人,从平凡个人到英雄群体,他们之所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敬重,无不源于深沉的自觉的责任感。如今正值我们党十八大刚召开的日子,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的学习和思考革命前辈的关于责任的诠释。这个社会呼唤着责任,呼唤着每一个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建设社会。我们相信,我们九零后的大学生也能扛起革命前辈的大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数学112 刘晓宁
***
红船精神是 论红船精神800字大学生篇二
“红船精神”随想
作者:光明日报总编辑 张政《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9日 01版)
云舒云卷,秀水泱泱。站在烟雨楼上眺望嘉兴南湖,百年革命历史如风云过眼。
96年前的盛夏,一叶扁舟在此静静靠岸,十几位或穿长衫或穿中山装、西装的志士悄然下船。没有人想到,这一刻,会成为中国新的历史纪元;这条船,将掀起改变人类20世纪历史的磅礴巨浪。2005年6月21日,在庆祝建党84周年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作为中国革命源头精神的“红船精神”,将这种开天辟地的力量、将这段奇伟磅礴的史诗、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浓缩进了深邃的理论表达。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总书记总结提炼的“红船精神”,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完整建构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对开辟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红船初心作出了深刻阐释。这是总书记的原创思想与理论,是从党的一大继承而来的初心与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色底色,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的精神史与它的领导者思想史的贯通。
它折射了习近平同志融入血脉的红色家风与革命家教。
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亲承父亲习仲勋同志和母亲齐心同志的言传身教,经历了延安梁家河下乡的艰难岁月,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矢志不渝的奋斗理念,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大志向和大担当,已经融入了总书记的血脉。“红船精神”,既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诉说着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初心。
它凝结着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
从华北平原的苍天厚土,到八闽大地的山容海纳;从之江大地的发展新篇,到黄浦江畔的改革潮声;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下乡知青到国家主席,总书记经历了多层级、多领域的实践历练,经历了长时间、深层次的思想积淀。“红船精神”,正是这些实践真知的理论呈现,表征着总书记十八大之前的理论之“魂”。
它昭示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含的民族观、人民观与历史观,已经呈现在“红船精神”的概括和阐释上;其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建党、与人民奋斗、善自我革命的特质,与“红船精神”的理论表达一脉相承。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南湖革命纪念馆熠熠生辉的党徽之下,他再次强调“红船精神”的内涵,重申不忘初心的意义,做出了“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殷殷叮嘱。这一幕,与一大船中会议的景象,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呼应,一同定格在历史之中。
当今天的人们再次站在湖边静观,这两个历史的镜头,已经融合成了一幅新的南湖烟雨图、时代风云图。在黑云压顶的民族危亡关头开出大道,党的一大有开天辟地之功;面向建党百年,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同样是在进行新的开天辟地。扛着历史、奔向未来,代代传承红船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凝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
(2017年11月12日于浙江嘉兴南湖畔)
红船精神是 论红船精神800字大学生篇三
论“红船精神”
2011年06月07日 10:59:18 来源: 红旗文稿
◎ 陈水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8月初,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闭幕,这条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此,我们可以用“红船精神”的名义,来探讨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
一、“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升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里,国家沉沦,历史在黑暗中迂回,不甘的中国人民期盼破晓的曙光,仁人志士求索刺破暗夜的长剑。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此为标志,一个以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这是一场观念形态的革命,是对千百年来历史沉积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70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起点,苦寻解国家民族危难之途,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文化传统进行整体的理性批判。它有如狂飙巨澜般撕扯开捆绑了中国人身和心几千年的封建教条,有力地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思想文化变革的深层次。
“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硕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引起有志于救世医国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李大钊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思考中国革命问题。大批年轻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形成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热潮,走俄国人的道路成为共识。
中国共产党敢于用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落后国家的革命,这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在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升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因此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这正是“红船精神”所包含的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从时间上来说,“红船精神”诞生最早。一条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精神的力量很重要。一个政党没有先进文化,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的政党不同,在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品质的同时,特别重视党的精神财富的积累。在90年征程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能代表时代精华的独特精神财富,从党的诞生所体现出来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和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创业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党领导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当时的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而形成的,它们既在斗争中形成又不断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丰富光大着党的精神宝库。这些精神一脉相承,90年来穿越时空,始终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从功能上来说,“红船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党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的普遍功能。生活在党的精神财富这一文化氛围中的中共党员,都会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指向去思考、去做事,社会和人民群众也会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指向对党员、党组织作出价值评判,党的精神成为推动党的建设的内生动力。每当我们党面临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时,这种内在的冲劲和动力就必然不断地推动党进行先进性建设的创新,成为党成长壮大的精神之源。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弘扬党的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求把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深化对党的纲领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弘扬党的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表现,要求每一位党员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过硬的实践本领来体现先进性。
第三,弘扬党的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求发挥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强大价值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不断鼓励、引导、调控和矫正党员行为,塑造更多的优秀党员。
三、“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永远走在时代前列。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指出“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与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个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怎样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靠弘扬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其中,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
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首创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要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经济
最新红船精神是 论红船精神800字大学生(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