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篇一

一、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2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l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均应佩戴“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三、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由接诊医务人员临时命名为“无名氏”,如同时住院“无名氏”2人以上,命名为“无名氏 编号”,记录在腕带上。身份核对时须双人核对,内容包括:住院号、床号、无名氏 编号。

四、在体格检查、标本采集、给药、输血(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或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五、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专人护送,确保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病历;双方认真核查患者身份,护送人员交代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用药惰况、管道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单,双方签字确认:

六、门诊收住院患者时身份识别措施:门诊收住院患者办理手续进入病房后,由病房护士、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等身份信息。

七、临床各科室之间转运交接患者时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两科室间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家属一起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床号等,并填写《转科登记表》并签字确认。

八、医院内新生儿转科救治过程时身份识别措施:产房、手术室、病房与新生儿科之间转接救治新生儿时,产房、手术室或病房等首诊科室护上应给新生儿佩戴“腕带”,并认真与接诊科室护士交接新生儿与其监护人情况,并与接诊科室护士和患儿监护人一起核对患儿“腕带”信息,填写《转科登记表》并签字确认。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篇二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为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发生,防止窃用医保,农保及保险费用。护理人员在首次接待入院患者时准确无误的核实患者的姓名、床号、性别、住院号及诊断,并安排好床位; 二,患者床尾有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护理级别,确认患者的身份; 三,床位医师,核对病员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后进行诊查,开医嘱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四,在标本采集,给药,注射或输液以及其他治疗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无误核实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和年龄,确认患者身份; 五,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前同样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及床号; 六,急诊、手术室、产房及病房各科转科,首诊科室的护士,陪同病人携带病历送往接诊科室,双方确认患者身份; 七,抢救室危重病人均配带“腕带”,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诊断,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产房新生儿出生后佩带“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作为确认身份的依据; 九,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前护士核实病人真实身份,给患者佩戴“腕带”,注明科别、姓名、床号、病区、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以确认患者身份; 十,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前手术医师进一步核对,回病房时,麻醉医师与病房护士核对病人信息,清醒后病房护士进一步核对; 十一,“腕带”质量要求要高,松紧适度,字迹清晰,不易涂抹,不伤害患者皮肤;

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一、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

2、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性别、诊断)。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性别、诊断等,并报告医院行政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4、保卫科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并通知医生更改患者信息,由医务科盖章确认。

3、如患者已住院其身份已得到确认,经主管医生确认在住院证更改并签字,患者凭身份证去医务科、住院处更改相关信息。

4、如无名氏出院,出院后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按相关规定执行。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篇三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丧失、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6.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

2023年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四篇)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采用篇一一、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必须严格执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