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选题(四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选题篇一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幼儿园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多种形式的研究中起龙头作用。幼儿园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这里只介绍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
1.各级规划课题
规划课题是由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简称教育科学规划办),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根据教育科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
以北京市为例,幼儿园可以申报的规划课题有三个层次的,一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为各区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的级别越高,获得批准的难度也越大。
幼儿园应有专人或机构(如科研室)负责园级课题的管理,以避免因为没有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督促而使课题研究流于形式。
其他研究活动
1.研究性教学(或游戏)活动
研究性教学(游戏)活动是指围绕某一教学(游戏)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称此类活动为“研究课”),它由示范、观摩、研讨等一系列研究行为组成、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既可以由园里指定,也可以通过教师自愿报名产生。
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一次教学或游戏活动的优劣进行判断,而是通过对具体教育行为的分析。探索如何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教育行为使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因此,园长要引导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观念上,而不是对个人能力的评判。
每一次研究性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所选择的教学活动的内容,也要根据主题而定,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出所要研究的教育行为的内容。如,为了研究启发性提问,可选择语言、数学等教学内容;研究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游戏或表演游戏等。此外,园长应让所有参加观摩的教师事先清楚研究的主题,这样,可使教师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获得的信息更为系统和详细。
观摩只是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观摩后的研讨,即根据研究主题,就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教育行为进行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哪些教育行为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哪些没有。例如,研究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分析的焦点就集中在教师的哪些行为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哪些行为压制了幼儿的主动性。而教师的行为既包括对学习材料的准备,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态度、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研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活动结束后,应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理论,并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探索,以使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更有深度、更有实效。
2.专题研讨会
根据本园工作的实际需要,就教师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是幼儿园教育研究活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研讨的主题应具有普遍性并来源于教育实践,如,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何进行家园合作等。
专题研讨会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在园内营造开展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学术氛围;二是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拓宽教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为了开好专题研讨会,会前应做好两方面准备工作。一是理论准备,即每位教师根据研讨会主题学习有关理论或资料,这样,参加研讨时就不会对问题一无所知,这是使研讨会能够开起来的重要基础。二是可以指定1~2位教师(具体人数根据情况自定)作为主发言人。主发言人在会前要做好准备,如,可预先写好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主发言人陈述自已的观点其他与会人员进行质疑或讨论。在这里,主发言人有点类似于射击场上的靶子,亮出自己的观点,是为了引来别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一个好的研讨会,需要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争论越激烈,研讨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因此,研讨会往往难以产生一致的结论,但有了争论,有了不同的声音,研讨会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选题篇二
春风化雨育幼苗
——渗透式幼儿情感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 幼儿是品德学习的最佳期,也是情感教育最为困难的阶段,他们是纯洁的、自然的,正因为这样,幼儿的情感教育也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妨碍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情感发展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还模糊、错误地认为情感教育不及知识、智力发展的重要,因而缺乏情感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为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幼儿教育与其它学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也就是说教师情感教育行为应该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所有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本文就情感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教师行为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在情感教育中如何渗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
幼儿
情感教育
教师行为
渗透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规程》把情感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手段,从理论到实践确立了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良好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幼儿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的形成,还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并为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提供动力基础。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紧张、恐惧,忧郁和烦恼、暴躁等往往使幼儿处于压力之中,影响与同伴交往的质量。幼儿良好的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成人特别是教师有意识、精心培养与指导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情感发展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还模糊、错误地认为情感教育不及知识、智力发展的重要,因而缺乏情感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为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笔者举几个幼儿教育事例来分析现阶段对幼儿情感教育的缺失:
事例
1、一个幼儿园老师因为一个四岁的幼儿上课时爱说话,就用胶带封住了他的嘴巴,不许他说话。这个个案尽管是比较少的例外事件,但幼儿园普遍的现象是不许幼儿自由说话。
事例2:一个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因为好动,被幼儿园老师罚站,老师不仅严励地斥责了他,还不许其他小朋友与他玩,于是,那个孩子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事例3:到了节日,孩子们观察到老师收到的礼物,也观察到送不同礼物得到不同的待遇。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关系的疏近,感受到老师的偏爱,也感受到现实的不平等。事例4: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的中午饭没吃饭,教师听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他必须吃完,结果是孩子受委曲。教师错误的行为给幼儿情感造成极大的伤害。
幼儿期的情感是最为纯洁的,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正因为这样,幼儿期的情感教育是最为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幼儿自然的情感流露,妨碍幼儿生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不利于其一生的发展。试想如果儿童被限制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利,那种压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同样,在不平等的教育生活里,幼儿是不可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也不可能形成积极的行动。一个自尊从小受到严重打击的幼儿,怎么会积极地尊重他人。孩子是多么的无辜,在他受到伤害的同时,还不能悟出迁怒与他的原因,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差,难以理解和识别教师的情感需要,情感反应,也极有可能导致误解教师的情感状态和反应,加上受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极端的表现方式,于是采用发脾气,大声嚷嚷及攻击其他小朋友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者,教师行为在幼儿情感发展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探讨教师行为对幼儿情感发展的指导和渗透,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素质的迫切要求。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最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选题(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