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一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体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素质为思路,坚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扎扎实实抓管理,勤勤恳恳提质量,突出学校试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使我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学校的一名新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充实自身,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个性化教学,注重校本课题开发与研究,才有可能不断的进步,从而能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人文教育,培养有个性,有灵性,有知识性,创新性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自己的教学中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把潜在的特性,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从而有明显的积累,创新呢?如何在新学期较之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呢?这些都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更是我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2.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能力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壮物类记叙文,其中三篇是写动物的,一篇是写植物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状无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要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学习有关的描写方法。
2.第二单元四篇都是传记,但写法上各有不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中提示中心意思的语句,品位文中含义较深、能给人以启迪的句子。
3.第三单元所选为童话,情节曲折跌宕、形象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可采用默读、朗读、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4.第四单元所选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这四首诗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形式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实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经典之作。在讲授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作品、解读作品。
5.第五单元四篇课文,都属于介绍某一种(类)事物的说明文。这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事物要根据说明的目的,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注意说明顺序,采用适当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规范、生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6.第六单元四篇古代散文,文字浅显,含义深刻。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要求学生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
7.第七单元五篇课文,包括三篇传记、两篇寓言、五首古代诗词。从内容上看,学生应该是比较爱读的,同时,这些篇目对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文学品位,激发爱国热情是有很大好处的。另外,学习三篇传记、两篇寓言时,可将以前掌握的有关传记和寓言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只是对教材的简要分析,只是个整体模式,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的整理和完善,也还要不断的摸索,在实践中成长。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2.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3.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等。
16.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教学进度(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3)爸爸的花儿落了(3)
第二周丑小鸭(2)诗两首(1)伤仲永(2)
第三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四周黄河颂(2)最后一课(3)
第五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土地的誓言(1)木兰诗(2)
第六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2)邓嫁先(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第七周音乐巨人贝多芬(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孙权劝学(2)
第八周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3)复习(4)
第九周复习
第十周段考
第十一周评讲试卷(自修)社戏(2)安塞腰鼓(2)
第十二周竹影(1)观舞记(2)口技(2)
第十三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3)伟大的悲剧(2)
第十四周荒岛余生(2)登上地球之巅(3)
第十五周真正的英雄(1)短文两篇(2)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2)
第十六周 珍珠鸟(2)斑羚飞渡(2)
第十七周华南虎(2)马(1)狼(2)
第十八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2)作文讲座(4)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张 富亮
二〇一一年二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二
写教学设计是每个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活动的最终成果,下面是为大家精心的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hóng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 __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三、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境进行学习。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三、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课间到屏幕上,学生齐读)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检查预习:(课件打在大屏幕上)
(1)注音:炽痛chì tòng 泛滥fànlàn嗥鸣háo míng 怪诞guài dàn 亘古gèn gǔ
谰语lán yǔ 蕻(hòng hóng)
(2)写汉字: gǎo头 默 qì()污 huì()蚱 měng()斑 lán()田 lǒng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斑斓:灿烂多彩
亘古:远古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泛滥:江河湖海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见彼此一致 污秽:肮脏的东西 五、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幻灯逐一显示下列文字)
1、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2、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2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
最新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