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信用社改革转型(5篇)
信用社改革转型篇一
中央银行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情况的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临沭县支行:
自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以来,临沭联社在上级行办的正确指导下,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依法合规经营,加快业务发展,强化内部管理。现将临沭联社2010后续监测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情况
截至2010年末,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72632万元,较年初增加60697万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05629万元,较年初增加5425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35661万元,较年初增加15167万元;存贷比例为63.24%。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5660万元,较年初下降30027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5.13%,较年初下降14.66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的双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63.11%,较年初增加45.48个百分点。
二、监测考核材料报送情况
临沭联社能够按规定时间报送改革试点进展情况专题报告、后续监测表及相关的财务报表。
三、资本约束能力方面
1、股权设置、股权结构以及转让股金方面均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不存在入股主体不合规、存款化股金、贷款化股金、财政性资金入股、非货币资金入股等违规增资扩股行为;
2、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至2010年12月末资本净额达到10980 1
万元,加权风险资产为279326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3.93%,较年初提高9.31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到9445万元,较年初增加3658万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63.11%,较年初增加45.48个百分点。
四、资产质量改善方面
为进一步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临沭联社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配齐配强了信贷队伍,落实了信贷专管员制度,通过考试评议,一批业务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员工被聘任为信贷专管员,其中86%为近年来招聘进入的大学生,为从源头把好信贷关提供了保证;同时还对客户经理队伍进行了竞岗组合,充实壮大了信贷营销队伍,也为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奠定了人员基础。二是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重新完善了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管理办法及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并制定了新的贷款责任界定实施细则,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及客户经理a、b岗制,从源头上堵住不良贷款的新增的口子。三是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整体处置、公开拍卖、全员清收等多种方式化解存量不良贷款。至2010年末,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5660万元,较年初下降30027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5.13%,较年初下降14.66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占比的双下降。
下一步,临沭联社将原有的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措施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对表外不良贷款的有效管理,向表外不良贷款要效益。联社近期将配备专职人员,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确定短期、中长期的清收处置目标,确保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对表外不良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进一步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激励机制,全力调动内外部人员的积极性。临沭联社将根据省联社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奖励指导意见》,制定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奖励办法,设立不良资产管理清收专项奖励,按照业务量及工作成效对专职清收机构核定费用限额,明确奖励标准和资金列支渠道,确保奖励资金的到位兑现。对达到清收效果的集体和个人,联社按照清收额度,直接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
四、盈利能力提升方面
2010,全县农村信用社实现账面利润787万元,经营利润6007万元,人均经营利润14.3万元。至年末各项资产月均余额为395280万元,全年经营利润6007万元,年末资产利润率为1.52%,同比提高0.96个百分点。不存在历年亏损挂账情况。
五、内控管理制度方面
1、成本费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加大贷款投放的力度,把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制定收息计划,定期考核,加大对应收息的催收力度,月月调度,保证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另一方面,在认真总结去年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力求预算准确,严格按照编制要求进行审核和上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认真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严格各项费用列支,切实加强财务管理。至年底,业务及管理费共列支6769万元,同比增加680万元,同比增长9.99%。实现营业收入19493万元,同比减少851万元,成本收入比为34.73%,较去年上升。成本增加的原因在于:一是今年新入社编制外大学生62人和编制内大学生26人相应增加了职工薪酬及业务费用;二是今年单位集体缴纳企业年金,在补充养老保险科目中列支单位缴纳部分;三是今年为职工新做了工作服;四是今年为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上半年对部分信贷室办公室进行维修,改善职工食堂、统一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
五是因住房补贴2010更改为在职工工资科目中列支,按新的工资计算口径计提三费,同比增加。
2、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情况。2010年,重新修订《贷款责任界定管理办法》,加强新增贷款监测,对存量贷款与新增贷款、本单位权限内贷款与超权限部分贷款的责任承担分别进行了规定,从源头上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增加。2010年对2人给予了行政记过处分,对40人给予了扣发效益工资处罚。
3、根据国家税收政策,本期未上缴企业所得税,净利润为787万元,按照利润分配的顺序和比例按10%计提盈余公积,相应提取一般准备,留存未分配利润进行股金分红,切实落实各项分配制度。
4、已建立并实行重要岗位轮换、绩效工资等制度。今年年初对中层正职干部进行了竞聘交流,对在一地任职超过三年的进行了异地交流。通过竞聘,有三名落聘,新提拔4人,异地交流14人。二是对客户经理进行了竞岗组合。今年4月份,由员工本人和主持工作主任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全辖客户经理队伍由原来的48人充实到84人,其中一大批业务素质高、原则性强的大学生走上了客户经理岗位,有4名原客户经理未能竞上岗而作待岗处理。三是落实了信贷专管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了22名信贷专管员并于今年3月份落实到岗,其中19人是近使年新进的大学生,他们德才兼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全县信用社信贷管理的监督员和守门员,为信贷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开展了中层副职竞聘工作。九月份,联社进行了7名中层副职的竞聘,经过理论考试、民主测评、演讲答辩、班子评议,最终优秀的7名员工脱颖而出,为临沭联社的中层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绩效考核方面,实行“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促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2010未发生各类重大案件,主要高管人员未发生重大违规、违法行为。
六、三会一层的运行机制方面
“三会一层”组织架构按照各自职责运作,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绩效考核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于每年的一季度进行了信息披露,并报人民银行备案。2010年一季度,临沭联社召开了社员代表大员,重新选举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组成了新的高级经营管理层,“三会一层”能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开展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效率及科学性,理事会下设了提名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经营管理层下设审贷委员会和财务管理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利于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内部控制,理事长、主任不得参加大额贷款审查委员会,但对大额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贷款有“一票否决权”。
七、支农服务功能
2010,临沭联社加大了对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充分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在工作中将支农服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信用体系结合在一起,积极推行集中评级授信活动。通过集中评级授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农户的信用意识,并对人民银行推广的个人信用报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评级授信活动,使广大农户对信用社的贷款流程更加了解,增加了贷款透明度,至2010年末全县信用社发放有效贷款证7267个,新增授信总额达到5.2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95021万元,较年初增加19493万元,涉农贷款增幅11.11%,高于各项贷款增幅4.2
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占比 82.75%,同比增加3.14个百分点,实现了监管要求的涉农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
八、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临沭县政府以所拥有的6116亩白旄板栗林场使用权置换临沭农联社的可疑类2720笔34923万元、损失类485笔4881万元不良贷款共计3205笔39804万元。置换完成后,临沭农联社拥有6116亩白旄板栗林地使用权,并纳入无形资产进行管理。7月28日,该宗资产置换账务处理完毕; 12月贷款核销1200万,临沭联社都及时将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临沭县支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九、省联社履行职责
能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48号)要求,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十、地方政府落实承诺的扶持政策
2010年全年利息收入16083万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16万元,其他业务收入8万元,营业税按3%计提,优惠2个百分点,金额328万元,相应减免附加税30万元,合计减免税358万元。全部落实到位,临沭联社对地方政府置换资产有充分的自由处置权。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信用社改革转型篇二
但由于长久以来形成、一时难以完全化解的内外部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为使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大潮中,把握机遇,顺势崛起,本人对农村信用社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经营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
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抓住机遇,借助银监局、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及政府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不断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思路、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防范,经营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存贷款规模不断加大,股本金大幅增加,不良贷款明显下降,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比率仍偏高。从目前情况看,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仍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瓶颈”。改革以来,在政府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大力清收,几经努力,存量不良贷款能收的都已收回或活化,未收回的,都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其原因:一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中,农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居多,这些贷户本身都是弱势群体,一旦贷款形成不良,重新盘活的机率就很小,特别是企业转制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收回难度相当大。二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信贷人员较少,清收队伍力量薄弱。三是农村信用社奖罚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力度不够,道德风险未能得到全面控制,致使不良贷款出现前清后增现象。不良贷款的大量存在,使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受阻,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二)历史包袱沉重,风险等级较高。虽然经营形势式有所好转,账面实现了盈余,但农村信用社历年亏损挂账数额和拨备缺口巨大,短时期内难以化解。虽然农村信用社加大化险升级工作力度,制定了发展规划,但经营效益的提高恰恰与消化历史包袱、补足拨备两者矛盾并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真正实现降级升位的同时经营效益大幅增长。
(三)资金来源受限,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农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上部分地区存在所有制歧视,农村信用社所吸收的资金主要是农村群众的零星存款,各项存款中定期存款占60%以上,资金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诸多网点分散、弱小,增资扩股渠道单
一、狭窄,资本金严重不足,又因目前分红回报较低,不能满足入股社员的收益愿望,大大影响了股本金的稳定性,且投资股比例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得不严重依赖于人行支农再贷款和拆借资金的支持,大大增加了信用社的经营成本。
(四)业务种类单一,收入能力较弱。受经营方式的局限,农村信用社目前经营收入主要依靠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仅有代付教师工资、代付粮食直补款及代理保险业务等,而代付业务基本上没
2023年信用社改革转型(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