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14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81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一

1、教材简析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3、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和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思考:你想知道什么?

2、检查预习,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其他的同学正音。

(2)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读。

(4)讨论交流: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

师导语: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描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

(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4)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讨论: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自由读对话。分角色朗读。讨论: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4、补充阅读

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

师补充: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师出示课件,打出相关图片或网页:①周总理访问非洲。②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③坦赞铁路。)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5、情境写话

(1)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这个少年。(学生自由写话)(2)交流评点。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6、作业超市

熟读课文,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下来。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卖木雕的少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卖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的描写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并运用四字词语。

2、根据教师补充的资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5-9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从标点符号、提示语中来掌握人物语言应怎样描写。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态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一)了解瀑布,激发兴趣

1、了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①了解亚洲是第一大洲,非洲是第二大洲。去非洲旅行过的人说,到非洲一定要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②读好大瀑布的名字。

③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出示课件)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它宽约1800米,最高处为100多米,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④谈自己的感受,先用自己的话来夸夸瀑布,再当作家来夸夸瀑布。并说一说这样夸的好处。

2、引出课题。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确名不虚传!可非洲之行给这位作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瀑布,而是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积累运用

1、自读课文,带着问题:为什么卖木雕的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处理生字。课文读过了,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或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3、学写“卖”字。

4、积累四字词语。

5、了解非洲木雕。(出示木雕图片及资料)

①木雕是非洲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多数民族都没有文字,所以,许多古老的神话都是靠木雕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表情刻画生动,世界各国人民都乐于收藏。

②积累词语。( )的木雕

③体会“琳琅满目”这个词语运用的生动、恰当。

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走进少年,掌握学法

1、学习送木雕。

非洲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么有名,木雕栩栩如生,为什么最打动作者的却是卖木雕的少年?

2、学习卖木雕。

①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的句子。

②这一部分作者对少年进行了哪几方面的描写?(顺势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其中最主要的描写是?(语言)。

③出示:如果我把对少年的这几处描写改一改,你们看好不好?

坐凳的主人说:“买一个吧!”

那少年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那少年说:“您是中国人吧?”

(在这部分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提示语的位置;二是要让学生掌握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等描写)

④了解少年为什么要急切想卖掉木雕。(出示资料,配乐:非洲贫穷落后,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1/3,每年有近200万儿童死于缺水。也许,对于这个少年来说,多卖掉一个象墩,就能多吃上几顿饱饭,多喝上一口干净的水。)

2、师生合作读描写少年的句子和作者的句子。

3、从朋友二字入手,了解中非友谊。(补充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周恩来总理曾三次访问非洲十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研读少年,情感升华

1、从开始急切地要卖掉木雕,到最后居然不要一分钱将木雕送给了作者(手指板书:卖和送)

2、来,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少年的内心(音乐起)写话练习。

(看着中国朋友带着遗憾离开了摊点,少年心想……)

(五)作业超市

1、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位非洲少年。

2、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阅读《走进非洲》。

(六)板书设计

11、卖木雕的少年

人物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做到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三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主题为“国际理解和友好”,学习本组教材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卖木雕的少年》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自己旅游之地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按照“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的顺序,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之举,展现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另外,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上面的解读与分析,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

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大致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细读“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部分,体会我的遗憾之情。

第二课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细品“送木雕”部分,感受少年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认读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细读“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部分,体会我的遗憾之情。

4、抓住文中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进行品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自学字词,初读感知。

三,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四,小结留疑,规范书写。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第一步,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我再系统地整理出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揭示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是中国人和印度的少年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自学字词,初读感知

第一步,我会花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第二步,反馈生字词语自学成果,然后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让他们反复读,丰富积累。

第三步,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第三版块,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这一板块,我又抓住“遗憾”分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围绕第九自然段,提出质疑。

第一步,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第二步,让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汇总,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有下面这些问题: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

第四步,第三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3-8自然段。提示学生边读边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养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二环节,体会“我”的“遗憾”

这一环节,围绕问题“‘我’为什么感到遗憾?”展开交流

第一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我会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我”的“爱不释手”

第二步,产生新问题:“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第三环节,体会“少年”的“遗憾”

这一环节,围绕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展开交流

第一步,同桌互相演读课文,课文5-8自然段。

第二步,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第三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第四版块,小结留疑,规范书写。

第一步,小结:同学们“我”是不是带着遗憾回国了呢?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有没有让事情发生一些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步,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词语。我会对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

本板书简单又有层次,重点突出,文章中有两个人物,因为木雕而有所交集。而且本课时我又紧抓“遗憾”组织教学,作者和少年“遗憾之情”的原因一目了然。学生能借板书体会出他们的“遗憾之情”。

《卖木雕的少年》

“我”--木雕--少年

遗憾

爱不释手太远太重为“我”的遗憾而遗憾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四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第二课时。文本讲述“我”非洲之行与卖木雕少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目标为:

1、积累“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五官端正、清晰可辨、掏钱、一模一样”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本文篇幅较长,我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3、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通过对重点句段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预设和生成”为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地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1、在朗读中学习本文语言的用法,体会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词组和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写。

2、学会自主探究,他们带着要求自读自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3、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因为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在设计教学时,我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的:

一、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在备课时我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段落结构,语言文字即中心思想多方面思考。记得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阅读教学也要求教师大刀阔斧的勇敢的简化阅读的过程。

二、从这篇文章的内容中,由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入手,一下子从文章中扣住作者,特别是卖木雕少年的言行,将这作为这一节课突破的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从而在对话中抓住“卖”和“送”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环节,随后深入理解其中引发变化的关键,目的是直插文章的中非人们的友情。我在涉及学生的阅读文本时,也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品词品句。在教学中我设计教师带领学生品味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也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共享。同时个性化的思考方式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

第三方面:将阅读与积累、写作相结合。

语言学习关键是运用,没有运用就无从说掌握,在这节课中,我结合文章的特点设计在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在教学过程渗透文章中对人物内心直接描写,目的是将我们的阅读教学与积累、写作紧密相结合。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五

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激发想象,补充资料,感情朗读,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真情厚谊,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友谊的现代公民意识。

《卖木雕的少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国际理解和友好”,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文章脉络清晰,用词准确,意境深远。文中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出了卖木雕少年美好的心灵。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挑选木雕、放弃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一位纯朴善良,对中国人民友好的非洲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感动。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四字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交流资料,介绍非洲。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走近非洲,了解非洲,欣赏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激趣导入。

②自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准备质疑。

③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2、品评重点词句,加深感悟。

①品味精美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木雕的词语,理解“栩栩如生”的意思,激发想象非洲木雕的各式各样,异彩纷呈。

补充资料,展示非洲木雕艺术品,感受非洲文化,欣赏非洲木雕的精美。

进行朗读指导,有感情地美读课文3、4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非洲木雕的精美。

②感受遗憾

品读交流文中描写“我”喜爱象墩的句子,体会“我”心中对象墩的喜爱,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自由朗读文章6—9自然段,画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小组内讨论“我”为什么感到遗憾,并交流。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6—9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少年语言动作的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小组内讨论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并交流。

品读人物对话,练读对话不同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

③体验感动

自由朗读课文10—15自然段,并用不同的记号画出描写“我”和少年言行的`句子。

讨论交流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补充资料,播放中国人民援助非洲的影音资料,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品读描写“我”的言行的句子,读出“我”感动的语气,进一步体会“我”心中的惊喜和感动。

品读描写少年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小组讨论“我”为什么如此感动。交流少年让“我”感动的地方,从中感受卖木雕少年质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激情引读,整合少年带给“我”内心的感动。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情朗读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心灵的感动,受到少年美好心灵的熏陶,感动于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指导分角色朗读“我”和少年的第二次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心中的感动和少年纯朴善良的心灵。

讨论:从“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练笔,升华情感。

①练习写话

学生在歌曲《友谊天长地久》的动人旋律中把自己想对卖木雕少年说的话写下来,全班交流。

②教师总结

多么令人向往的非洲啊!不仅有十分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还有如此精美、栩栩如生的木雕,更有那纯朴善良的少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幸福、美好,就让我们和卖木雕的少年一起把友谊之花播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六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27课。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运用。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较强,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要有发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规格,但必须合格。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预设和生成”为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语文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基本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14篇)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篇一1、教材简析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