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四篇)
《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
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
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
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如
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二
课文解读】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时。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写景叙事生动有味,且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显得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尤其在景与情交融之外,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可谓借景抒怀、寓情于理的脍炙人口的哲理小赋。
因此,从“苏子愀然”从下主客对答的两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正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轼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达,而是诉之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和由此引起的感触,因而才有形象性、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秋江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一代枭雄曹操及其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挥兵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山川遗迹空自留的感喟,转而抱恨人生苦短,江山无穷,飞仙遨游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川水的逝去而河流依旧,月的圆缺而见消长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的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一个人对人生苦旅中所遭遇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应该淡然处之,因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大自然的另一种方式罢了,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以陶冶大自然的豁朗情怀去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情理,无非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郁苦情结以及要求解脱郁苦情结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阐发,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就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基础。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清风徐徐,月光溶溶,雾气朦朦,水光融融,主人举杯劝客,主客深情诵诗,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仿佛置身于神游太空的仙境里。接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快乐到抑郁的过渡,乐而扣舷而歌引出了幽咽抽泣的洞箫声,霎时就转向了不可名状的悲怆、惆怅,这一过渡宛如行云流水,自然圆转,令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跌宕抑扬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倾听下面的对话,并且会心地赞同下文的对话乃是天然合成、入情入理,正如对话结束,愁结解脱以后的喜笑重酌也是情理所趋一样。全赋的架构谋篇堪称天造地设,无瑕可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识记
掌握实词“属、如、和、遗、危”等,了解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学习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熟悉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文赋”的文化常识。
2、理解
(1) 了解本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者身处逆境、不计荣辱的旷达情怀。
(3) 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探究
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景、情、理交融一体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苏轼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难点:
1、理清全文“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2、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
本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基于此,教学时,首先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中的画意、诗情、哲理,然后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主答问答部分,仔细体味其“情”其“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在逃离纷扰的世事,醉心于自然美景中时,往往会产生超尘脱俗的奇思和神往。那么,被贬他乡的苏子面对赤壁江天风月,又萌发了怎样的出世之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前赤壁赋》,与苏轼共举金樽邀明月,叩问宇宙与人生。
(二)整体感知
1、题解及背景介绍。由题目可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赋。什么是赋?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骈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前赤壁赋》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体赋的写法,而把记游散文的方法运用赋中来了,将景与情、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对背景的介绍应稍详些,要点包括:①宋神宗元丰二年(
《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