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静女》教学设计(三篇)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1、 回答课后问题
2、 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静女》教学设计篇二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
最新《静女》教学设计(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