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火箭的教学反思(五篇)
火箭的教学反思篇一
科普说明文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上成科学课,因此我力求在课堂上把课上出“语文味”来。
课文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同样”,列举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随后,课文重点写了火星上的水的来源和散失的原因。
课文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准确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课文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这是因为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科学。这一点,我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去积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写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种来源,我设计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尽量能不看书讲出来,从而将课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主题丛书》及自己的课外书中对火星的介绍,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火星的认识。阅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语文,就如我们语文书开头的“习惯篇”中所讲的那样——多种渠道学语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体系,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个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和科学的海洋是辽阔和有趣的。让同学们透过课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都有这样一个辨证的思想。
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我积累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性。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有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形象的了解。
火箭的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相对于后一篇《神奇的克隆》,本课的说明方法涉及的不多,只集中在了第二小节当中,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浓厚,是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好教材。
从课题来看,这篇课文就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且生动形象”,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科普文章,编者是用尽了心思,如课文扉页上着贴近火星的红底色,课题采用比拟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火星与地球的联系,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只要细读,就会发现用语的精妙之处,对于这点的认识,我也是到上完了两次课,再回头看时才真正领会到的。所以,课文的解读深入、角度都会影响课堂的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知之甚少,不仅是对于这种文体的把握,而且对班里学生学习的模式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新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处在两极之间,一只关注到了自己的表现状态,课堂上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只想牵着学生走,学习活动只在浅尝辄止,容易形成个别学生的课堂而忽略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流于了“走过场、课堂秀”的形式。对于学校中习得的新课标理念、精神,在实践中还无法真正领会到,如果不及时反思、调整,长时间内会很难有专业上的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这些话在之前都是听腻了,但现在看来,要做到,好难!一篇课文上了两个班,分隔两个星期,终于上结束了。第一次课上完后,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导致第二课时思路混乱,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使教学流程难以推进。在导师评课、反思之后,自己也没有认清问题所在,匆匆回顾教案后继续上课,结果一团糟,没有真正达到改教案后的效果。不仅乱了节奏,连学生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上去了,上完课,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导师和其他实习生面前,我简直丢尽了脸面。
之后,静下心来想想老师的评课,好好地理清了自己上课的严重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只关注到了教师的教,一直强调自己钻透教材,设计好流程、环节,想好自己要说的话,却完完全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想到的这些东西按照学生这个水平,他能够或者需要学到多少,在这点上,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尤其在上第三课时,虽然效果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最新火箭的教学反思(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