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说明(五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说明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再无贫困县,是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但也要认识到,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贫困县“清零”不是奋斗的休止符。
一则,脱贫产业还需进一步巩固与夯实。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但有的脱贫产业持续性稳定性不够,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导致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产业扶贫不是造一片基地,建一些圈舍就完事,关键要找准特色和定位,在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经营中不断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二则,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多年来,各级机关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还得自己走。这需要继续抓好党建扶贫,帮助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扑下身子一起干,将本土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工人培养起来,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三则,需要进一步消除精神贫困顽疾。不可否认,在已脱贫群众中,仍有部分内生动力不足。有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依赖各级组织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有的思想观念落后,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对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缺乏信心。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长远来看,仍需继续加强扶智和扶志,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只有不断提升人口素质、改变思想观念,人们才有动力、也有能力,真正远离贫困的困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贫困县“清零”后,需要聚焦摘帽贫困县、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在思想认识、目标任务、工作举措、政策支持、工作机制上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说明篇二
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事实证明,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返贫风险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实现从“终点”到“起点”的转变,还需跨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关键一步。
从特产走向产业,增强跨步“拉动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区“特产”逐渐形成。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色产品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而贫困地区大多自然“特产”和历史“特产”比较丰富,以此为发力点,因地制宜,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整合资源,培养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火车头”,打通设备、技术、厂地、资金等“要素链”,铺好交通、水电、网络等“发展轨”,搭乘电商、微商、直播平台等“推广线”,让特产走向产业。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拉动贫困地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扶贫转向扶志,提振跨步“内生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力”,这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让贫困户“生意愿”。强按牛头不喝水,让贫困户变被动为主动,首在攻破“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户树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奋斗出幸福等正向价值观,使其主动找方向、找出口、找点子、找路子;二是让贫困户“怀技艺”。着眼长远,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强化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变劳动型人力为技术型人才,使其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立稳跟脚;三层让贫困户“有职业”。联系和争取更多的帮扶企业,扩充岗位资源库,在尊重贫困者意愿基础上,据其特长,为其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想法、有能力的贫困者自主创业。
从单一朝向联合,凝聚跨步“向心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决
最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说明(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