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 教学设计(十五篇)
赶海 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范读、演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正确、生动地朗读课文。
2.抓住“摸”“抓”“伸”“捏”等动词再现作者童年赶海的情境,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
3.通过设置情境和朗读,初步感知课文首尾响应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课件(包括一组复习的字、“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三段话,大海和海滩的美丽景色的画面,歌曲《大海啊,故乡》)。
1.复习导入。
(1)读读下面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摸 抓 捉 捏
咦 嘿 哦 哎
(2)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字说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比如: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摸到了一只小海星。
(3)学生自由练说。
(4)组织交流。可加上相应的动作,注意语气要正确。
2.理清赶海趣事的顺序。
(1)把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读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每组读完,请学生用四个字概括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2)课文按“来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趣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字、说句,对课文的复习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唤醒了对课文的记忆;学生读文、概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1.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赶海时“我”和小伙伴做了哪几件事。(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
2.示范引路:学习“摸海星”。
(1)请大家找一找,课文哪句话写“我”摸海星?
(2)齐读这句话,要读正确: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3)说说“我”做了哪些动作?(摸、抓)
(4)“我”是怎样摸和抓的`?请学生上来演一演。
(5)组织学生评议。(注意抓住“摸呀摸呀”,体会摸的时间长、地方多和抓海星的不容易,从“抓”字体会作者动作的快、猛。)
(6)抓海星时“我”的心情怎样?
(7)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惊喜?(抓住“嘿”和“!”体会“我”的惊喜。)
(8)教师范读这句话,把“摸呀摸呀”读得响又慢,“嘿”和“抓”读得响又快。
(9)学生自由练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生动,注意读好动词和语气词。
(10)我们是怎样来学习“摸海星”的?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找找读读句子——说说演演动作——体会体会心情——读正确读生动。
3.同桌合作:学习“抓螃蟹”
(1)请你按照学习“摸海星”的方法和同桌一起学习“抓螃蟹”。教师巡视指导。
(2)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动词?
赶海 教学设计篇二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2、师述:这首歌好听吗?大海可美了,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跟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赶海)(“海”字用蓝色粉笔书写)
齐读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猜透我的心思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和生字一定要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字卡,指名认读。
接下来增加难度,大家能接受挑战吗?出示词卡,指名认读。
3、请同学们再快速看看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回答)现在知道“赶海”的意思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充分朗读体会赶海的“趣”。)
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课文的其它段落写得也很美,找到了吗?把它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放音乐)如果你现在就站在海边,迎着凉凉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课后反思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也,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我们应该是学生朗读指导的“引路人。”
教学《赶海》一课的三自然段时,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三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后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
师: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读出自己的感受。
(同桌练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师:努努嘴儿是怎样的动作?做一做。为什么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你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了。谁再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其它的'句子呢?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教学中我注重了“情”的落实,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赶海的乐趣,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我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赶海 教学设计篇三
1. 品读课文,句子读出感情。
2. 寻找赶海的有趣,发现它的有趣之处,读出它的有趣,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爱,并能以此联想到自己童年的有趣故事。
(一)导入
1. 板书:赶海
2. 齐读课题
3. 再次理解课题,指名说一说(退潮时人们去海边捡贝壳,是海鱼等)
4. 我们知道赶海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有趣在哪儿?(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大海但老师告诉你们,只要我们能认真读书,积极想象,我们就能把文字读到心里去,这样我们也能见到大海。同学们相信吗?试一试。
(二)看图引入第二小节精读
1.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这幅插图,仔细看,仔细听,举手告诉老师,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 正如课文的第二小节所写的,这是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有的????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3. 指名读
4. 同学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这时的沙滩可真是——啊!谁再读?(指名读)
5. 看图认真的肯定知道,人们还有的在干什么?请用上“有的????有的????”帮他说全了。(练说)
过渡:“我”也是赶海中的一员啦,我现在在干什么呢?
1. 指名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抓住了!”
2. 我在海水里摸什么呀?(寻找海鱼,摸贝壳????)
3. 我摸到了什么?(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4.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5. 当我抓住海星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心情啊?(开心,兴奋,激动????)
6. 请你读,你再读????我们一起读)
过渡:抬起头的我发现了什么?(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指名读)
1.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
板书:看个究竟
2. “看个究竟”是什么意思?(看清楚,看仔细,看彻底????)
3. 指名读
4. “小伙伴究竟在寻找什么呢?”这句话里“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到底)
5. 小伙伴到底在寻找什么呢?让我们也去一看究竟吧!(我走过去,说:“哎,你在寻找什么?也带我一起吧!)小伙伴有没有理我啊?
6. 指名读“小伙伴只努努嘴儿????正东逃西窜哩。”
7. 努努嘴儿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这样子。(指名演演)
8. 小伙伴为什么只努努嘴儿,而不作声呢?(不能被打扰,怕把螃蟹吓走)
9. 小伙伴要抓的这只螃蟹怎么样啊?(是一只不敢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的螃蟹)真是一只什么样的螃蟹啊?同学想到了什么词语?(可爱不服输????)
10. 谁来读读这句话(小伙伴只努努嘴儿????)谁还愿意读?
11. 螃蟹被抓住了吗?谁来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了起来????)
12. 想象此时小伙伴是什么表情?谁来演演小伙伴被夹住的样子?
(你读,你读,齐读)
13. 而站在一旁的我会有什么反应?(可能会很开心吧)
14. 指名读(谁愿意读)
过渡:看着小伙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狼狈样子,我正开心呢!好像脚底有点痒痒的。怎么回事?
1. 指名读(咦,怎么我的脚底????)
2. 当我发现脚底痒痒的时候,可能认为是什么在捞我呢?(????)所以我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3. 指名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4.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低头一看,发现????(哦, 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5. 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6. 让我们再看看大虾的样子(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7. 我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谁来比划比划“捏”是什么动作)
(1) 当这个神气的武将成了我的俘虏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
(2) 谁来演一演,可以加动作。
(3) 评议再演
8. 总结:这是赶海的情景,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
9. 请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小节,带着表演加上动作,看谁读的最投入。
10. 指名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赶海原来是这么有趣的事儿,你们想不想去?想去得有大人带着,如果家长不愿带你去,你怎么办?我们的小作者又是怎么办的?(闹着要舅舅带他去)
编对话,假设情景
1. 请同学联系自己的实际,编一个对话,同桌互练,一个演我,一个演舅舅。
2. 学生练习
3. 指名演一演
4. 评议再演
5. 同学们演得真好,赶海是这么有趣,我们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四)精读第四小节
过渡:可是太阳偏西了,人们三三两两的离去了,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
1. 离开的人们会带着什么离开呢?(再次总结赶海怎么有趣)大人会带着什么表情离开,孩子们会带着什么表情离开?
2. 我怎样离开的,我的心情怎样啊?(我一边一边)是你,你要怎样离开?(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3. 赶海是这么的有趣,如果有下一次,你还愿意来吗?你么会忘记吗?
4. 作者当然是不会的,难怪每当唱起《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时,他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呢?
5. 齐读第一小节
6. 作者说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7. 再读
(五)小结:让我们一边听着歌,一边结束本课的学习,希望每当同学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能够想起《赶海》这篇课文,想起赶海的乐趣。(播放音乐)
(六)板书设计
赶海
摸海星 唱歌
闹着去 有趣 抓螃蟹 离开
捏大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导: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样的设计,能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高潮。)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附板书: 25、赶海
赶到海边
趣 抓蟹捉虾
满载而归
(这篇课文,是作者写儿童时代所做的事情,语言也很通俗。课文的内容是浅的。浅文 《赶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螃蟹、摸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
(一)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师: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看,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啊!(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1、“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赶海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练习用“每当????便????”说话。
二、找趣
师:“赶海”究竟是怎样的有趣?“我”童年时的赶海都有哪些趣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三、读趣
师:大家找出了赶海的有趣的地方,那么,大家能把这些写得有趣的'地方读好,读出它的有趣吗?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交流
(1)品读“闹”字,读出“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情。
①指导朗读。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②学生上台表演“闹”
(2)品读“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海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①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师:看到这可爱的浪花,心情会怎样?——兴奋!
④全班齐读。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品读“我”抓海星的有趣场景
过渡:刚才大家那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体会了追赶浪花的乐趣。(板书:追赶浪花)潮退了,可爱的浪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时,沙滩上来了很多人,我和舅舅也来到了海边,在海边,我们又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1)课件展示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能给这句话起个名字吗?(师板书:摸海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并辅以动作演示. )
2、品读小伙伴“摸螃蟹”的有趣场景
(1)课件演示句子:“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2)师:小伙伴们在做什么?(师板书:摸螃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3、品读“我”捏大虾的有趣场景
(1)课件展示句子:“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师:“我”在做什么呢?(师板书:捏大虾)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4)师: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出现京剧中的武将插图)
(5)师: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①生读相关句子。
②练习用“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③指名说,师生共同点评。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师: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 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 但是,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不知不觉,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 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师:这时, 如果你站在海边, 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四)品读第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2、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四、谈趣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总结全文,突出有趣。
赶海 教学设计篇四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赶海是一件趣事。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满载而归”“束手就擒”等,并了解“武将”和战利品的借代意义。
2.能力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实践,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利用媒体插图抓住空白之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媒体加强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课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了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事。开头巧妙地引用歌词,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具体记叙了“我”的第一次“赶海”过程,赶到海边---捉蟹,捉虾---满载而归,其中捉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写得具体生动。结尾再一次引用题词,照应开头,使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课文插图生动地再现了课文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对大海的喜爱,有些困难。课文儿童化的语言,浅显的内容,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传播媒体结合应用,有雄伟壮观的视频,有激情震撼的背景音乐,有生动清晰的背景图象,营造氛围,辅助讲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2种教学软件,利用webzip下载intener网上的大海风光图片,以及歌曲《大海啊,故乡》,利用frntpapge20xx,进行图片处理,利用。
本堂课就是利用多媒体唤起学生记忆之中已有的表象,展示教材的内涵部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出火花。通过环境或学习对象的再现。
教师行为:
提问:
1你们喜欢大海吗?老师有个朋友刚从青岛回来,他带回了许多漂亮的海景照片,大家想看吗?
2提问:能说一说看后的感受吗?
学生行为:
1观看屏幕、感受海之美
2学生谈感受
设计思路及分析: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好开头,对于生活在武进地区的学生,海是陌生的,为了激起他们与小作家的共鸣,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组大海的风光图,并以歌曲《大海啊,故乡》为背景音乐,产生了壮观的立体感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热爱大海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课伊始,情亦生”,为学习的深入搭建了感情的平台。
教师行为:
1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几句话写出了我热爱大海?
2刚巧,赶上退潮,退潮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你能读出海浪的哗哗声吗?
3小作者见到这么美的情景,多么兴奋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段,去分享小作者的快乐
学生行为:
1交流找出“闹”“兴奋”两个词
2听海浪声,个别朗读“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
3练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思路及分析:构成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学生美读后形成融会了朗读者情感的体验,并对这一体验进行再加工深化,使之更加丰满鲜明。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大海的形象,体会小作者着急去海边的急切的心情。
教师行为:出示课文插图,仔细看图,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来到大海边,只见远处----。这时,沙滩上----。近处----。
1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吗?
2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有趣味,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可以小组交流。
3(媒体出示捉“螃蟹”和捉“小虾”的句子),你能读得有趣,让大家听得有趣吗?
4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同学们愿意和我合作吗?
学生行为:
1观看屏幕,感受赶海的乐趣,组织语言,练习说一段话。
2小组交流趣事。
3练读
设计思路及分析:把课文插图搬上大屏幕,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之展开丰富想象,通过反复朗读来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能有序地说一段话,并从中感悟到大海的乐趣。通过文字幻灯片来理解重点词句,我制作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句话的文字幻灯片在讲解时,让重点词“武将”改变成醒目的颜色,点击它,文字下面立刻出现京剧中“武将”的舞台形象,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武将”的借代意义,对这一讲半天也说不清的舞台形象有了鲜明的认识,从而更易感悟出捉虾的乐趣。
教师行为:
1播放课文录音(最后两节),我的“战利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2赶海有那么多的收获,大家高兴吗?一起来体会这份喜悦之情吧!
3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学生行为:
1听课文录音,想象还会有哪些“战利品”理解“满载而归”
2莫读最后两节,跟唱歌曲。
赶海 教学设计篇五
《赶海》一文叙述了“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读为主,入情入境,通过自读、自评、自悟赶海的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话。
通过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歌曲边想象画面.
2.美妙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3、出示教学目标,解读教学目标。
二、先学后教,找趣品趣
1、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
要求:读一读,自由读2、3自然段,注意读好相关动词、语气词。
找一找,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讲了赶海的哪几件趣事。
讲一讲,选择其中的一件趣事,读给同桌听。
2、生先学。
3、后教
(1)抽生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2)交流写了哪几件趣事。
(3)逐一品趣
a、“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出示大屏幕)
(1)说体会(板书:追浪花)
(2)理解“闹”字
(3)边读边想象作者追浪花的情景。
b、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
①怎么摸的,谁来读一读,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摸呀摸呀”读得很好,感觉摸了很长时间)(指名朗读,可以做做动作)
②你摸到海星了吗?说说你的心情。谁也能用朗读把摸到海星的快乐表现出来?你觉得他读好了哪个词让人觉得很惊喜?(突出“嘿”、“抓住了”)
c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为什么你只努努嘴儿,不做声?
(2)你觉得抓螃蟹有趣吗?
(3)生练习读。
(4)指多名学生充分读,师相机评价。
d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生谈体会。
(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演一演。
(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4)齐读捏大虾部分。
e 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捏大虾、抓螃蟹、摸海星,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1)生读相关句子。
(2)指导区分读出节奏快慢,声音高低,感受人多,热闹
(3)其实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边看图边想象,用有的……有的……说话。
4.总结:这些趣事真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享受下赶海的喜悦,好吗?
三、先学后教,学习写法
1、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四五自然段,思考:
(1)你脑海里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2)《大海》这支歌儿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这种写法叫什么?
(3)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这支歌?
2、先学。
3、后教。
四、当堂训练,拓展写趣
填上准确的动词或生动形象的样子,在( )中添加恰当的语气词,说一说捕蝉的趣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童年赶海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难忘童年,难忘赶海,难忘大海, 让我们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中再次重温那温馨的日子。
赶海 教学设计篇六
1、 继续学习第11课——《赶海》
2、 复习生词、开火车读、领读。
1、【过渡】赶海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其实啊,我的赶海计划并不是那么顺利,在赶海最初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呢?
指名读
同学们,你听出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句话中那个字最生动最有趣?——“闹”。
想想看:这时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闹”的情景呢?
我来扮演舅舅,你是我小作者,我们来演一演!
好吧!我们就去吧!那你来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2、【过渡】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海滩了。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我为什么兴奋?你能读出浪花依依不舍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 学习第一句。
1、 【过渡】退潮后的沙滩上可热闹了,快去瞧一瞧吧,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1)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2)指名读
(3)沙滩上的'人真多啊,他们在干什么呢?
(4)【过渡】赶海有真有趣,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不过,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藏在省略号里,让我们边看图边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起来吧。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好多人了,他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评价,你们说的真棒,真是热闹非凡啊!)
(二) 学习三个场面
1、【过渡】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那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件事情呢?打开课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接下去的部分,思考,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笔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
2、 交流:谁来说说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几件有趣的事?
3、 板书:
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4、【过渡】我们来看看海星是怎么被抓到的。
a抓海星 出示句子
你是怎么抓到海星的?把读出来
老师告诉大家“摸呀摸呀”可以想象我摸得怎样(认真、细心),所以要读得轻些、慢些。你再来一次,谁再想试一试?(几生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一个地方。
突然间摸到一只海星,真是(又惊又喜)谁来试试?
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儿!练读,齐读。
b【过渡】海星是摸到的,那横行霸道的螃蟹是怎样捉到的呢?读一读。
出示: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什么叫束手就擒?不甘又是什么意思?“不甘束手就擒”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生读)。
完整的读一遍。
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好奇味道!你再来试试。
(螃蟹的大螯夹住了你的手,疼不疼啊?疼就要大声喊出来。)
赶海 教学设计篇七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
赶海 教学设计(十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