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 传承好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传承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们家兄弟姐妹4个,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条件好了,仍一直传承着母亲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我们全家人都信守“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俭的家庭主妇。七十年代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工资收入,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4人有衣穿、有饭吃,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多少个夜晚,一觉醒来,我们还看到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儿。当时我们穿的衣服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了给老二,老二穿完了给老三,衣服打着补丁,但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能穿上新衣服,内面的衣服,母亲凭自己手艺裁剪;外面穿的衣服,就请裁缝师傅到家来做。我现在对裁缝师傅还有印象,他是上海人,也是单位的职工,文质彬彬的,有着裁缝好手艺,赶到休息的日子,在家里忙活一天,量身、裁剪、缝纫、熨烫,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做成了。当时生活比较拮据,为了感谢师傅的辛勤劳动,母亲把家里省吃俭用的鸡蛋拿了出来,款待师傅。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母亲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那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母亲过日子会盘算,在母亲的倡导下,我们也开始帮家里做一些事。
那时不像现在,燃气通到家里,又干净又方便,升炉做饭是每一个家庭每天必备的事。我们家有两个炉灶,一个是烧柴的,一个是烧煤的。我们住的附近,就是农民的村庄,有很多树,放学的时候,我们顺便去村庄捡一些树枝,打成捆,带回家里储存,作为燃料。记得烧柴的灶主要用来蒸馒头、贴饼的,都是用传统的发面方法制作的,是又软又好吃。那个时候,我们很少在外面买现成的面制品,节省了很多开支。煤必须要到煤场去购买,但我们也是想办法节省支出。我们一般不买成型的煤,价格高,我们买散煤,回家后自己做煤球;我们家附近有单位的公用澡堂,有两台小锅炉,当时锅炉的燃烧技术还不是很好,燃烧后的炉渣里含有大量未燃烬的焦炭,渣场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常常是带去的篮子装得满满的,又可以解决一周的烧煤问题。
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我们是很忙的,除了要完成暑假作业外,我们还要做一些补贴家里的事情。那时候不像现在担心禽流感,城镇是允许养鸡、鸭的,我们家里也养了一些,这样家里的鸡蛋、鸭蛋就不需要再买了,逢年过节还有肉吃,可以解解馋。我们的任务就是给鸡、鸭准备一些食物。清晨我们带着做好的工具去河里捞浮萍,河里的浮萍很多,很快就可以装满篮子。晚上在路灯下,我们又忙开了。那时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炎热的,由于家里没有空调,大人孩子在离路灯不远的地方乘凉聊天,看着满天的繁星。路灯下吸引了很多的虫子,有一种虫子我们那里称之谓蝼蝼狗的,又大又肥,是鸡、鸭的好饲料,一晚上我们可以抓满满一瓶,第二天鸡、鸭也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
七十年代国内物资比较匮乏,粮油、豆制品、猪肉、布料等都是凭票据购买,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花钱外,我们家在其他方面的花费是很少的。母亲掌握着全家的财政大权,但从不乱花钱,家里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时候周末还有肉吃。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说,吃饭时要吃得干干净净,碗里不剩一粒米。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学,从家乡来到武汉求学,由于从小在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除了在学习用品和书籍上需要花钱外,其他花销非常少,生活上一直非常节俭;再赶上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提供助学金,大学四年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现在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之道我们仍然保持着。我们家勤俭持家的内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衣服旧了,把它变成收拾家务的工作服,废物再利用;有的衣服不时尚了,找裁缝改改,换个式样,可以继续穿;鞋子坏了,找修鞋师傅修修,换个底,打点蜡,照样穿得出去。在家注意节水节电,购买马桶我们会选择节水型的;购买冰箱、洗衣机我们会选择节能型的。早晨上班之前,一定会认真检查,把无用的电源关掉。
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不论今后多么富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一定会发扬光大。
有关传承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记曾经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和政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要为全社会做表率。”家风正则党风清、政风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清廉家风是传统好家风的核心内容之一,滋养着几千年来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今天我以“树立清廉家风,清正党风政风”为主题,进行一次廉政党课学习交流。
一、历史为鉴,以正反典型为镜思齐自省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族的发展和家风的传承密切相关,清廉家风能够保障家庭幸福美满,恩泽后代儿女,而贪腐家风则会斩断家族命脉,殃及后世子孙。古代中国家庭的世代变迁故事,正印证着廉洁家风的重要性。清廉家风成就名臣贤吏。唐朝名臣房玄龄政绩卓著,为开创“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成就与其家族秉承的清廉家风密不可分,其父房彦谦一向为官清廉,并言传身教,给房玄龄做出了良好示范。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房玄龄坚守清廉,最终获得“清廉为官、千古名相”的美誉。北宋贤臣包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激励和督促后世子孙清廉为官,在清廉家风影响下,包拯祖孙三代都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深受百姓的爱戴。“郑义门”堪称清廉家风建设的典范,曾被明太祖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历经宋、元、明三朝达300多年,15世同居、同食的家族奇迹,而维系这个家族300多年长盛不衰、不离不弃的,正是郑义门族规《郑氏规范》及其优良家风。贪腐家风斩断家族命脉。与清官廉吏相对照,历史上一些家族因腐化堕落而衰败的例子也不少见。汉代重臣霍光,早期很重视自身修养,为官谨慎,能秉公办事,但随着权势日增,他的警惕性也随之减退,尤其表现在治家无方上。霍光的妻子为人贪妒成性,犯下重罪后,霍光竟瞒天过海,既不上奏,也不加惩处。霍光死后,霍氏子弟依旧手握重权,但由于家政不修,骄傲自大,生活奢侈糜烂,甚至萌生谋逆之心,最终导致霍家全家被杀,并株连亲友。北宋宰相寇准,刚直足智、不畏强权,在抗击辽国入侵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在生活方面却奢侈腐化,给家族的败落埋下了祸根。明代首辅严嵩奸贪狡诈,儿子严世蕃更是生活腐化、贪酷成性,甚至敢向太子勒索钱财,到最后严世蕃因罪被杀,严家被抄。
二、春风化雨,以清廉家风为训涵养正气
党员的家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作风,并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可以说,清廉家风是党员作风的试金石,是折射党风、政风、人品的三棱镜。
(一)清廉家风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筑起家庭防线。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有著名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总理曾制定了“十条家规”;李先念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没有给他们任何“关照”,还规定子女不准经商赚钱。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们的好家风,坚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良好家风塑造优良作风,积极投身到
传承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 传承好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