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9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篇一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 “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都与自己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有关。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呀。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篇二
任教一年多以来,古诗一直是我不敢去触碰的一种课型,我总觉得古诗太难讲了,只有四句话,却需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究竟一节课在讲些什么呢?如今,我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一下古诗,心想:就算讲不好,也去尝试一下,让别人就自己的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毕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总要面对古诗这一关。这一次支教老师来听课,我选了《回乡偶书》这一课。下面就自己讲过的这一课进行一下自己的教课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在播放录音的时候没有找准时机,导致有点脱节,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其次,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通过这次对古诗的尝试,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再害怕或抵触讲古诗了,这一次尝试也算给自己一个突破和挑战,再接再厉吧!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篇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就更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本学期的全员赛课活动中,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当然,我对自己上的《回乡偶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比较顺利。课始,我用“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和“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作为课前的热身,引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且最后用吟一吟贺知章的诗句导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回乡偶书》。这个环节中,我“走得”顺理成章。
其次,理解诗歌搜描绘的意境(或者理解诗歌的意思)是我所要尝试的。本节课的理解诗歌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自由读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说一个词语的意思也行,能说一句诗的意思就更好了,当然会说整首诗的意思就更棒了;第二层次是利用找反义词、课文的插图和教师用丰富的导语(导语是诗句意思的延伸)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三层次是照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把古诗编成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孩子们读一读。应该说这个环节的实施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的结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有点低估了学生,因为有些孩子都能将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所以在课堂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我将第三层次简单化了。在课后,我把自己对低年级理解古诗的教学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她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时可行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对这个要求,我一直在思考:低年级教学古诗的要求是不是有点简单?这样的要求不是太低估了我们的孩子了吗?
古诗教学如何上出文言文的味道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从先秦散文到两汉的赋、南北朝的骈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能记住多少诗词格律,如果我们不去读中国文学,可能古诗词平仄押韵、严谨的格律就消失殆尽了。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意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平仄和格律。在这节课上,我大胆的把这些“秀”出来,我知道一定会受到一些老师的质疑,但是我还是想大胆的尝试一下。古诗的平仄和押韵在以前就教过,我发现学生掌握得蛮好的,这节课,我只是教了一点的古诗词的知识:绝句和律诗;古诗首句押韵的规律。课后,我发现学生掌握得还挺好的。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但是古诗就是怎么几句,怎么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在课上我利用多种方法“哄”着学生读:初读时请孩子们自由、轻声朗读,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指名读;第二次要求学生根据平仄读好停顿;接着让学生要一口气将一句话读完,调整呼吸读;理解古诗意思是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读;教完全诗后的引读等等。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读的时间已经足够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欣赏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这个环节实施得也还行。
这堂课的我尝试的地方非常多,有些地方我自己也还有点困惑,真不知古诗教学这样教行不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篇四
我校开设了“国学欣赏”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执教《回乡偶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国学欣赏”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教案(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