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我的母亲教案(八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我的母亲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我的母亲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预习探究
1、熟悉本课生字生词。
(出示有关生字生词,指名认读。)
2、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季羡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合作交流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季羡林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季羡林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季羡林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4、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品读感悟
一、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季羡林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季羡林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2、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我的母亲教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整段话。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有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我的母亲教案(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