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水资源建议书(九篇)
珍惜水资源建议书篇一
您好!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但我却期望能与您谈一谈关于珍惜水资源的问题。
为了“不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后悔的泪”,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可是现在的水资源正在不断地减少,原本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已经很少了,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去破坏,去污染……
由此,我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出以下几点水资源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有一些人常常乱扔垃圾,有时还可能扔进河流中,污染河流。
二、有的人在洗手时都会把水龙头开到最大,而在打肥皂时还任水肆意地流着。
三、有些人可能会把淘完米的水直接倒掉,却不知淘米水可以浇花、冲马桶……
四、在饮水机取水时,有人会直接倒满一杯,喝了一半却不想喝完,剩下的随手倒掉。
五、一些靠近河流的工厂,可能会把厂内的污水、废弃物等排到河流中,导致河流被污染。
所以对于珍惜水资源,我有几点建议向您提出:
一、可以在河边安插一些告示,写着“请不要乱扔垃圾”等。
二、洗手时,尽量不要将水龙头开到最大。
三、实行“一水多用”计划。例如淘米水浇花、拖地……
四、喝水时,喝多少倒多少,不能浪费。
五、一定要加紧追查一些污染河流的工厂,查清之后,加倍处罚。
为了珍惜水资源,所以我提出了以上的建议,希望您能采纳并行动。
盛宇
8月8日
珍惜水资源建议书篇二
1、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旱灾连连,让人刻骨铭心,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旱情严重,江河来水偏枯,河流断流,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有不少中小型水库已干枯,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农村有1000多万人发生饮水困难,全国有21个省(区、市)的700多座城镇因旱缺水,影响人口达3000多万人,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然而许多人尚未意识到缺水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后果,仍旧浪费水、污染水,缺乏节水意识、保护意识和爱惜意识。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水资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水资源要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综合利用对策
鉴于目前水资源紧缺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⑴大力加强节水宣传,增强节水意识,普及节水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爱惜水的良好氛围。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必须把水资源提高到同石油、粮食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
(2)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节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3)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各地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城乡统筹,合理调度。
(4)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力度,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5)实施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6)适时调整水价,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
(7)实行用水定额制度。
(8)全面推进依法制水,依法管水,依法护水,贯彻实施新水法,完善水法规和政策,推进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高素质的水政监察队伍,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要求每个人自觉地从我做起,提高节水意识、保护意识和爱惜意识,不浪费一滴水。
珍惜水资源建议书篇三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但是,地球上水资源中仅有百分之三的淡水,而在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千分之五。可现在仍有人在肆无忌惮地浪费这宝贵资源,这生命之泉。“黄金有价水无价”,古丝绸之路上那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便是因为缺水而消失。为了不让楼兰古国的悲剧重演,希望您能采纳我的建议:
一、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搞植树造林和退耕还草还林,发展地表面的植被,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二、调整产业构造,发展节水型工商行业,投入节水型先进工艺,积极推广节
水技术,国家积极推行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政策和制定技术标准,加大污染环境的处分力度。
三、加大治理已被污染的水资源。为了确保居民生活饮用干净、卫生的水,必需对已被污染的为居民供水的水库和湖泊,要尽快“治疗”,使它们再现往日风姿。
四、提高水资源利
珍惜水资源建议书(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