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7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91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篇一

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

难点: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课件出示:两个三角板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引发学生的猜想后,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

这是同学们熟悉的三角尺,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生: 45°、90°、45°。

生: 30°、90°、60°。

师:仔细观察,算一算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90° 45° 45°=180°。

生:90° 60° 30°=180°。

师:通过刚才的算一算,我们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

师: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真的等于180°,还需要我们去验证。

每个组准备六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2个)

课件

学生自己剪的一个任意三角形

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自主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中感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点一滴,浸入学生大脑,融入已有认知结构。

这一系列活动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师:之前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①-⑥六个三角形,下面请组长分发给每个三角形,拿到手后,先别着急,先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

师:汇报时,请先说一说是几号三角形?然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③号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2:②号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3:⑤号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4:④号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5:①号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6:⑥号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除了量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1:分别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平角是180°,所以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2:分别撕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平角是180°,所以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3: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平角,平角是180°,所以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些方法都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是不是老师故意安排好的呢?

师:有没有人质疑,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用自己剪的任意三角形再次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180°。

生:得出内角和还是180°。

师:不管是老师提供的三角形,还是你们自己准备的三角形,通过我们的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都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能把它们概括成一句话吗?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早在20xx多年前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就已经得到这个结论,到了初中以后同学们还会用更加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课件

正方形纸

让学生更深的对所学的新知加以巩固,从而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1.∠1=40°,∠2=48°,求∠3有多少度?

2.算出下面三角形∠3的度数。

⑴∠1=42°,∠2=38°,∠3=?

⑵∠1=28°,∠2=62°,∠3=?

⑶∠1=80°,∠2=56°,∠3=?

师:你是怎样算的?这三个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

3.游戏:将准备的正方形纸对折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对折一次,现在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继续折下去,越折越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度?

说明:三角形大小变了,内角和不变。

4.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说明:三角形形状变了,内角和不变。

5.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三角形内角和

①号 钝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②号 锐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③号 直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④号 直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⑤号 钝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⑥号 锐角三角形 内角和180°

课件三角形纸片量角器正方形纸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篇二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结论:

教学反思: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是新知识。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运用过这一知识。因此,我觉得这一堂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一结论,也不是怎样运用它去解结问题。而是让学生证明这一结论,即要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验证。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撕拼、折拼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多种实验进行操作验证也让学生明白了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比如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未能及时跟进,对于方法不对的学生未能及时指导和帮助等。但是本堂课采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有成效的。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篇三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积累探

2023年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7篇)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设计篇一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