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评语(十一篇)
学生调查报告评语篇一
xxx
20xx年xx月xx日
xx市商品街附近
调查社会上的错别字,并向有关单位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对商品街的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意将词语中的某个字用谐音字替代。例如一些医药广告将“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空调广告将“终身无憾”改成“终身无‘汗’”;摩托车广告将“乐在其中”改成“乐在‘骑’中”等。第二类是为了省事而故意简写的错字,例如把“停车”写成“‘仃’车”;把“起”字右边的“己”写成“乙”等。第三类则是不小心写错的字,例如家具店门口的“家‘俱’”;饭店菜单上的“‘抄’饭”与“‘合’饭”;水果店里的“‘波’萝”等。
因此,我建议人们无论是干什么都要认真对待。汉字不会写,或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应该拿字典查一查,也不能因为麻烦,就把汉字简写。写完后仔细检查,认真对待每一个汉字,如果人人都这样做,世界上就不会有错别字了。
学生调查报告评语篇二
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率正在日益的提升。同时也刺激了手机话费的消费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消费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在手机消费方面的现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所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的一面。
调查采样地点: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楼 调查时间:20xx年5月6日
共发放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
1、性别
2、年级
3、运营商
调查显示有67。4%的学生选择了中国电信运营商,这大概和每年充话费送手机的活动有关,且电信资费在三大运营商之中较低。同时身边的同学都在用的话,也间接的影响其他同学的选择。
4、手机月租
5、月租合理度
这一部分的数据我们从三种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来分析,很明显,很多同学对自己的月租觉得不合理,可以看出,各类运营商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改善其中的情况。
5。1、每月话费
5。2、话费支出结构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话费主要消费在打电话上,占到被调查人数的95。3%。其次是用于上网,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0。5%,而短信所占的比例仅为0。9%。可以看出,由于微信和其他通讯方式的应用,现在使用短信的数量正在下滑,而通过上网交互的方式则得到较大的普及。但打电话仍是最主要联络方式。运营商也应该根据这方面的调查,改变自己在校园活动中的套餐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同学使用。
5。3、话费支出主要对象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与家人与恋人的联系方面的话费消费额占了很大部分,
同学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本地学生,与家人不在同一个城市,就需要较贵的长途费用了。而恋人关系中,本地或异地的情况都有,同学则大部分是本地号码。运营商可以设制相关的业务或优惠,如制定合理的长途或本地分钟数,促进消费。
6、话费变化趋势
7、话费控制效果
从上表看出,话费处于基本不变,但在缓慢上升的状态。大多数同学在入校选号码时,运营商都给了一个较为合适的套餐。且在存话费送手机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套餐已经固定,之后换套餐减少话费的毕竟在少数。由于套餐内容较为充足,多数同学没有想过控制话费的问题。但对于套餐月租的设计又以不满意居多。调查中得知是套餐的设计不合理,同学们往往为了合适的通话分钟数或流量套餐,而被迫去买包含许多不必要的业务内容的套餐,如过多的短信条数。这使他们认为自己多花了许多话费在不必要的内容上。
1、总观调查,未来大学生话费的结构保持上网,长途,短信的主要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功能的完善,上网成分逐渐成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结构成分,而短信所占的花费比例减少了,经过分析认为市话与长途的各种优惠的增多是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方便的直接通话包括未来的可视电话也会终进入校园,进一步刺激手机用户打电话的需求,从而会使大学生的总体消费上升。
2、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月租并不合理,针对折衷情况运营商可以月租返还为话费等等优惠,更改套餐内容比例。
3、随着短信量的下降,同时又有微信,需要的免费短信就越少了,因此可以将赠免费短信改为赠上网流量,这样会更符合情况。
4、在调查者当中,与家人、恋人通电话的比例略高,这很大部分是长途电话,移动商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业务或优惠,这样也更促进消费。
5、从总体的调查来看,大学生对手机话费消费额及控制等方面做得并不理想,所以应该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有所计划。
学生调查报告评语篇三
关于大学生熬夜情况的调查
李xx
13xxxxx
科文学院传媒与艺术系xx电编
摘要:身为一名大学生,我清楚地知道大学生熬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发生猝死意外的新闻层出不穷。追溯大学生猝死的主要原因,熬夜是第一杀手,是罪魁祸首。血淋淋的案例不停警示年轻人熬夜的危害,为何不少大学生还是对此乐此不疲?调查方法:以网上问卷的形式,对江苏省主要是徐州市的110位同学随机进行采访。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完成调查问卷。
结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熬夜是一种正常现象,且自己也是熬夜大军中的一员,有些同学认为熬夜值得并且准备有所改变,但却不能下定决心。同时对熬夜的危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大学生熬夜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和娱乐方式多样化和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熬夜现象有日趋严重的倾向。
关键词:大学生熬夜健康
1
在大学校园里,很多人都把熬夜当成了一种习惯。当宿舍熄灯后,还能听到同学们或吵闹或游戏或看电视剧的声音,并且经久不息。这样的生活状态使熬夜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生活作息变得极不规律,晚睡晚起,然后上课迟到、旷课,早饭来不及吃成为校园里另类的风景线。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这也是为什么高校大学生经常发生猝死意外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身处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的大学生,我对大学生熬夜情况的调查更有实际意义。通过调查大学生熬夜情况,让同学们了解到熬夜的危害,懂得自觉改正自身熬夜习惯,正确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一、熬夜情况结果与分析
参与这次调查问卷的是来自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建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大连艺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10名大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得出男生48人,占总人数的43。64%,女生62人,占总人数的56。36%。各年级的人数分布为大一32人,大二28人,大三36人,大四14人。如图一、图二所示:
2
图一
图二
由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较大的差异,通过计算可知,共有65。45%的学生一周的课程安排集中在20节课以内,课程安排上来看大学生普遍课量都比较少。如图三所示:
图三
3
大学生课程安排不一致,导致他们的睡眠时间会有较大的差异。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97名大学生睡觉时间集中在23时—凌晨01时,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8。19%,5。46%的学生睡觉时间为凌晨01时—02时。在不包括午睡时间里,86名学生的睡眠时长为6—8个小时,占总人数的78。18%,14。55%的学生睡眠时长为4—6个小时,7。27%的学生睡眠时长会高达8小时,可知大部分的同学睡眠时间和睡眠时长比较合理。睡眠时间和睡觉时长如图四、图五所示:
图四
图五
学生调查报告评语篇四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与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与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与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辞职信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与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与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与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与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辞职报告范文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
学生调查报告评语(十一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