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唐诗教学设计(四篇)
读唐诗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
2、深入领会《春江花月夜》一诗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辽阔博大和情感的深挚。
《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结构;诗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一诗传达出来永恒的情和理。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人们称“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简介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研讨诗作。
1、通读全诗,思考p7第二题
明确:答案详见教参p2。强调月是主体,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衬。诗作从简单里说就是写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学生默读诗歌,找出集中写月下之景部分。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学生反复朗读本段。
意在体会月下美景的辽阔与空灵。“江上月,照海明”多么阔大的境界。
4、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设问并作答。思考答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体现的哲思,并结合《滕王阁》尾联来阐述张若虚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确:关键词:人类永恒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5、学生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概括明确这部分主要是写人。思考:写了哪些人?重点是谁?
明确:写到了思妇和游子。思妇是重点。
6、反复朗读这一部分,体会思妇浓烈的相思之情。
7、选择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
明确:突出这里“月”的二重意义“月”“人”融合的意境,从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总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凝练地概括为写景、写人之际展现“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类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读唐诗教学设计篇二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找出本诗押韵的字是哪几个字?
2、找出对仗的两联,并指出是如何对仗的,体会律诗的音乐美。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1、如何读诗
2、如何整体感知
3、规范答题
〖学习小结
〖巩固练习
(1)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2)淑气催黄鸟,忽闻歌古调 。
(3)画栋朝飞南浦云,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1、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
最新读唐诗教学设计(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