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五篇)
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篇一
1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3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4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5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8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1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1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3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4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1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1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17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8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
2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21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22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2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24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篇二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2、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况
3、思索以通之。——荀况
4、学不可以已。——荀况
5、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况
6、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8、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况
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赋也。——荀况
1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12、民齐者强。——荀况
1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14、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15、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况
1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1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18、法者,治之端也。——荀况
19、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况
2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篇三
荀况名言
1、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荀子 《儒效》
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劝学》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5、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况 《荀子》
7、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8、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
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 《非十二子》
10、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11、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
12、兵事以民为本 ——荀子
13、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荀子 《荀子·王制》
14、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荀子
1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
1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
1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况 《荀子》
18、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荀子 《非相》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 ——荀况
2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21、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 《不苟》
22、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荀子 《荣辱》
23、笃志而体,君子也。 ——荀子 《修身》
24、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荀况
2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况
26、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荀子
2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
2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 《荀子》
2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荀子
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劝学》
3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况
32、酒乱其神也 ——荀子
33、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荀况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35、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
3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3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荀子》
3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39、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
40、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荀子 《天论》
41、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荀子
42、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
43、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荀子
4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45、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况
4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
47、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荀子 《非十二子》
48、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
4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况
5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
51、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荀况
52、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 《大略》
5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荀子 《荀子·天论》
5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5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5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天论》
57、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况 思索以通之。 ——荀况
58、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荀况
59、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
60、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 《劝学》
61、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荀子
62、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荀况
63、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64、君子赠人之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
65、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荀况
66、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况
6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
6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况
6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7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劝学》
71、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 《劝学》
72、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况
73、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荀况 《荀子·大略》
7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劝学》
7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劝学》
7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大略》
77、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儒效》
78、不知戒,后必有。 ——荀况
79、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
8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况
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篇四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跄┠辏卉髯釉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
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
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
(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
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起因于文献中的两处不同记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另外,《荀子叙录》、《颜氏家训・勉学》也都说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则说:
“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
围绕这两处不同的记载,近代以来在学者中间形成两大派别,其中从前说者有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69-270页)、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诸子考索》364―365页)、蒋伯潜(《诸子通考》163页)等人;从后说者有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论》,《诸子集成》第二卷)和近人梁启超(《荀卿及〈荀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子十五至齐考》)、梁启雄(《荀子简释》附《荀子传徵》)、游国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册)、刘蔚华(《荀况生平新考》,《孔子研究》1989年4期)等。认为荀子十五岁时来齐国,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一)《史记》所说“游学”是指求学,说荀子五十岁才来求学,不符合常理。(二)刘向《荀子叙录》说荀子来齐国是在“威王、宣王时”,若以五十岁计算,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去世、荀子退居兰陵时,至少得有一百余岁,所以说“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明显有误。(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年十五始来游齐”的记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史记》所云年五十岁,为十五岁之讹。”故《史记》、《叙录》中的“五十”当为“十五”之误。
仔细辨析,“年十五”说的理由并不能成立,荀子游齐应从《史记》等记载,是在五十岁时。首先,古人所说的游学,意思往往类似今天所说的学术交流,而不仅仅是指求学。说荀子五十岁才来求学,不符合常理,完全是误解。
其次,刘向《叙录》说“齐威王、宣王之时”游于齐,是由误读《史记》而来,本身是错误的。按照战国时田齐诸王的次序,应该是齐威王之后为齐宣王,齐宣王之后为齐⊥酰不应该将齐宣王列在齐威王之前。若把它倒过来为“齐宣王、⊥踔时”,也是不对的。因为刘向《叙录》中的说法是错误理解了《史记》而来,胡适说:《史记》“荀卿‘来游学于齐’以下,忽然夹入邹衍、邹]、淳于髡三个人的事实,以致刘向误会了,以为荀卿50岁游齐,正在稷下诸先生正盛之时,不知这一段不相干的事实,乃是上文论‘齐有三驺子’一节的错简。”①按照胡适的观点,《史记》这段文字应读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所以《史记》只是说荀子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以及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而并没有说什么时候到的齐国。刘向误把文中的一段错简当作正式
荀子的名人名言 《荀子》名言(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