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13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篇一
当然,东坡先生所为人称道的,不止这些。我们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东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时读四书五经,能做到所有课文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他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抄书的方法,这使得他的文笔在日后可以影响皇帝的食欲。他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员的做派,所以不支持当时的两派,这使得他被两派的人一同排挤。他的这些品质,和他的作品一样,熠熠地散发着光彩。
东坡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品质,应该是他的豁达乐观。东坡先生生前绝笔,写的是“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先生一生,最为辉煌的应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个地方都是他谪居之地,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才可以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贬谪之地,是自己的功劳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东坡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认真又坦率地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那些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时的所为。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人们认为是他天性使然,实则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其天性必定是会被磨损的。依我看来,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应该是缘于极高的个人修养的沉淀吧。东坡先生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尽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组成,可在调节自己心态这件大事上,东坡先生可从未让人失望啊。
这般的豁达乐观,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质的。东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极容易的吧!可他没有,他流连在人间琐事中,他入世、鲜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可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于在困苦中寻找出快乐来。他曾和弟弟子由说,他因为买不起羊肉,所以只能买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签,把骨缝里的肉挑出来吃。他和弟弟说这肉有股螃蟹味道,对他夸耀自己的创意,不过也很无奈地表示旁边等着吃骨头的狗有点生气。在我们看来,这位风光时位极人臣的大文豪,此时的行为属于“和狗抢骨头吃”,可不是吗?但东坡先生明显对此无甚不快,还将此事当作和家人的谈资。他开解自己,同样也帮助别人。他在贬谪的每一处都兢兢业业,认真治理。他在徐州时与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后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虫,在惠州修水管,在黄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从不记恨他人,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因为他拥有赤子之心,他的心灵至诚至善,满含温暖。
我们不是苏轼,没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坎坷,也许我们会一生顺风顺水,永远也无法像他那样豁达乐观,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习他,学习他的博览群书,学习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样立良行。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东坡先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篇二
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
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又是一个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徜徉在西湖的苏堤,想起了东坡说过的:“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斯人已逝,清华留人间。
东坡先生还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语堂先生也说过:“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难怪,直到千年以后读起东坡来,心里觉得暖暖的;捧一本《苏东坡传》,学东坡揽清风入怀,风居然从我的身边溜走了,若水一般;学东坡掬月入水,月华涟漪,银霜一片。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篇三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篇四
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题记
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岭南。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这才是苦难。面对“此间食无肉,
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小学(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