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14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篇一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篇二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篇三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一课时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篇五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
《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意图(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