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一分》课件(14篇)
《分一分》课件篇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还是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形式,逐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确几分之一,就要把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创设实践操作活动,实现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自主提升。
2.为巩固新知,及时安排相关练习。
要想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得如何,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及时的练习能对新知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知识点教完之后,都安排了“做一做”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
ppt课件
正方形纸 长方形纸 圆形纸 水彩笔
第1课时 分一分(一)(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淘气和笑笑去餐厅吃饭,点了2杯果汁和1个披萨,你认为怎样分公平?
2.提出问题。
要把2杯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杯呢?(1杯)
把1个披萨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半个)
3.继续提出问题。
半个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学生动手创作)
4.全班交流。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个别汇报。
师:每个人的表示方法都不同,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又便于交流沟通呢?这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数,那就是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师: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是这个披萨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板书)
指导学生读、写。(指出“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
2.出示教材67页情境图3。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个别汇报。
师:请同学们分别涂出每个图形的,涂完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生个别汇报。(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怎样涂出每个图形的的。例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的部分就是它的)
3.动手操作,展示图形的二分之一。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大家想不想试试动手折出二分之一,并用水彩笔表示出来。从准备好的纸中找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开始吧!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折出的图形的二分之一?
学生汇报: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3:把一张圆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把这些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表示二分之一,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却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4.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得到不同的分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集体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分数的过程。例如: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份,得到了什么分数……)
《分一分》课件篇二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必须注意的问题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对自己要一分二
(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2)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问题上的区别所在。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反映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外因。
(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违背“同一律”的表现;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淆。
(4)此外,不能将“统一”与“对立”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因此,“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2、矛盾概念与联系概念的关系
(1)矛盾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来它只是指某个特定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联系概念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地说它主要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矛盾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而联系概念的内涵则是强调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多元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网络,它们是相互作用,带动着整体事物构成的整体共同发展。
(2)联系与矛盾都是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其中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为联系是由各个具体的事物形成关系网络,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而联系与矛盾紧密相联,联系当中有矛盾,矛盾当中有联系。
3、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所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所谓“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在开始萌芽的时候有矛盾,在发展壮大的时候有矛盾,在将要消亡的时候也有矛盾。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逐渐激化起来,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成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无条件地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比较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4、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
(1)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矛盾的时候,必须把对立面看作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东西,而不能把它们当作凝固的、僵化的东西。
(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所以,就有了转化的可能。若构不成矛盾的双方,“桥”就搭不起来,也就谈不上转化。
(3)但是,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所谓条件,广义地说,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分一分》课件篇三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举小棒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表示简单的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
每生一张长方形纸,每两生一捆12根的小棒。
一、 创设情境
1、游戏:看谁好眼力?(老师快速伸出手指,学生说出是几?3个、2个、5个)
2、情境:听问题,用手指出示答案。
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此时,学生会出现复杂的表情、多样的手势。)
3、点名:(1)你为什么不伸手指?(2)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学数学。这节课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举手指情境,通过师举生说、师说生举,不但可以一下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思考和创造状态:半个苹果怎样用手势表示呢?学生经过瞬间的皱紧眉头的思考之后,会出现多样的有趣的表示半个苹果的手势。这为下一步用什么样的一个数来表示一半作好了铺垫。
二、思考交流
1、思考:能否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提示:比如说画图来表示,或者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还可以创造一个数来表示。)
2、动笔试一试。
设计意图:当学生都明白用手指表示一半不太容易的时候,提问你能否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一问,能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此时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认识分数
1、从学生的板演中,抓住 , 让这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个数(怎么读、表示什么。学生能介绍多少是多少,剩下的老师介绍。)
(如果没有学生板演到 ,老师就说自己也找到了一个数,直接板演。)
2、体会的意义
(1)过渡: 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一半。比如一张纸的一半。
(2)请同学们折出自己手里那张纸的 。
(3)课件演示,学生对照。
3、学生折一折:你能折出你手里那张纸的1/4吗?
4、交流不同的折法。
5、说一说:其中的2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的3份、4份呢?
6、认识 、 老师也来折一折: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其余的2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几面有几个 ?
7、归纳
(1)都是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跟分数交朋友)介绍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2)谁来说一说 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的部分。
(注意一图两用,每个图说出涂色部分和空白部份的分数。)
2、判断。
3、按分数涂色。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数学。分数的认识在小学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分数。第二阶段是五年级上册,再认识分数。所以,在本节课中,不用也没有必要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明确的表述。淡化定义,强化心象,便成了这种是概念又非概念的数学课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所以一定要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开展折一折(纸)、涂一涂(颜色)、举一举(小棒)等丰富的活动,来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动手中来构建分数,来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来感悟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意义。
五、游戏拓展
游戏:听口令,举小棒
规则:(1)每同桌共12根小棒,听到口令后商量。
(2)老师说:举,其中一人就举起小棒。
依次要求学生举起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不直接讲述分子和分母的意义,而是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分子、分母的内涵。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对刚刚认识的分数进行一个拓展,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分一分》课件篇四
1、知道一分钟有60秒,在游戏中感受一分钟长短的相对性。
2、初步发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懂得要珍惜时间。
1、白板课件;
2、三色五角星人手一个、大型操作板;
3、每组一份夹弹珠材料。
知道一分钟有60秒,在游戏中感受一分钟长短的相对性。
多媒体辅助法、操作法、讨论法。
一、发现一分钟。
1、出示时钟并进行交流。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聊聊关于这个(出示时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讨论时间的重要性。
师:那你觉得时间重要吗?为什么?
3、初次讨论一分钟的长短。
师:那一分钟时间长还是短?一分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二、感受一分钟。
(一)第一次投票
师:这样吧,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选择,这里有两个字,一个长一个短,刚好两个字相反,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
(二)玩游戏:木头人。
1、提出游戏建议。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完后这个游戏你们再来选一选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2、提出游戏要求。
师:今天的游戏稍微有一点难度,邀请你们想一个有难度的动作。
3、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4、请幼儿再次进行投票。
5、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在玩木头人游戏的时候一分钟里不能讲话不能动,所以你们觉得一分钟的时间很长。
(三)挑战夹弹珠。
1、提出挑战。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一分钟很长,所以这次老师要请你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夹弹珠挑战。
2、讲述游戏规则并挑战。
3、再次请幼儿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师:为什么这个一分钟的时间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呢?
(四)出示对比图进行讨论。
1、师:既然你们都说了做不同的事情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请你们来看看这几个小朋友他们对时间的感受是怎样的。
2、师小结:孩子们一分钟就是一分钟,一分钟是六十秒,只不过我们做的事情不一样,在我们的感受中一分钟就有时长有时短。
三、珍惜一分钟。
1、引导幼儿观看视频。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那你们想知道世界上一分钟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吗?
2、交流视频内容。
3、师小结: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刚才你们看的视频正好也是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你是不是了解到了血多知识?如果你们没有自己观看这个短片,一分钟时间就从你们身边悄悄溜走了,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了白板课件结合flash动画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过程,活动中设计的两个小游戏让幼儿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一分钟的相对性,知道人们在做不同的事情是对时间的
最新《分一分》课件(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