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14篇)
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2、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 ,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数学论文《[数学教案]南极小客人》。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
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会认100以内的数。
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这节课是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看钟表的方法及整时半点的认读,本节课是在认读整时半点的基础上学习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
1、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并学习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向学生渗透讲卫生、爱国旗,按时上学等观念。
可拨动钟面1个、时间卡8张、8个钟面头饰、学具盒、奖励用的小贴花。
一、问题情境:
向学生介绍一位新朋友(投影出示小芳的图像):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名叫小芳,她也是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和爸爸、妈妈经常夸奖她,都说她是好孩子、好学生。小朋友们,你们想做好孩子吗?(学生回答)那怎样做才是好孩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芳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抓住刚入学孩子想当”好孩子“而向小芳学习的思想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模型:
(实物投影分别出示教材书上92页四幅插图)
1、(图一)学生观察
(1)师:小芳在干什么?是早上还是晚上呢?
生1:小芳在刷牙,这是早上。
生2:我从钟面上知道这是早上。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师:你知道是早上什么时间吗?(指名回答)
老师提示:时针指向几?(指名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很对,时针刚超过几,就是几时刚过。
(3)教师拔出几个”几时刚过“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时间,及时表扬、奖励。
(4)引导看图,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图二)引导学生观察
(1)师:图上的小芳在干什么呢?大家动脑筋想一想,现在是什么时间呢?视情况指名回答。
师:又让小朋友说对了,时针快指向几,就是快几时了。
(2)老师拔出几个”快几时“的钟面,让小朋友说出来。及时表扬、奖励。
3、(图三)引导学生观察
(1)师:图上画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现在是什么时间呢?我们学校升国旗时,你们是怎样做的呢?请小朋友表演一下。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图四)学生观察
(1)师:小芳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怎么知道是快十点了呢?指名回答。
(2)师:图上的老师是怎样做的?小朋友想一想,老师在说什么呢?指名回答,及时表扬。
(3)引导学生向小芳学习:上课认真学习。
三、解释应用:
(一)当小老师
1、刚才我们了解了小芳上午的作息时间,我们知道做一个好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讲究卫生、守纪律、爱国旗等等,我们还知道怎样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这样的不是整点的时间。下面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看看下面这些小动物们读的时间对不对?
2、(投影分别出示92页练习题4幅图)指名回答,并说说理由。老师及时表扬、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当小老师“这个环节的.情境表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想表现自己的xx)
(二)游戏:找朋友
1、老师将93页连线图中8个时钟制成钟面头饰,让8位小朋友戴着头饰出现,再让8位手持写有时间卡片的小朋友出现,钟面上的时间与卡片上的时间一致即为一对好朋友。
2、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讲评:上台的小朋友找得对不对?如果错了应该怎样改?指名回答,奖励完成得好的和回答得好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做游戏这一活动,充分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这一教学理念。)
(三)说一说、拨一拨
1、指名小朋友上讲台说一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并用钟面拨出来。老师及时表扬、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说、拨“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让他们感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用于生活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师渗透思想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四)同桌合作拨时间。
一个学生拨时间,一个同学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大约在干什么?(交换进行)
(设计意图: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
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的学习准备: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操场上画好游戏的.图形。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准备
1、复习准备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 4 2 = 7 - 3 - 2 =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 - 3 - 2 =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1、引入新知。
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天鹅们跳起了天鹅舞。
(1)教师电脑演示:4只天鹅在湖面上,又飞来了3只天鹅。)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回答板书:4 3
(2)教师操作屏幕,上面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师:湖里的2只天鹅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飞走了,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接着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3)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 类比探究算法。
(1)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 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2)那么4 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讨论。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 3-2中标明计算顺序。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点。
3、 学习例2。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电脑演示修改后的例2:湖中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1)学生说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试着计算5-2 3。
(5)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5-2。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在屏幕上闪动
师:为什么先算5-2?
生:因为图画上是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只有用减法先算出5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几只后,才能算出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生:是5减2的得数3与3相加。(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写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4、 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设计意图:教学时扶放结合,观察概括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1)说图意。
(2)提数学问题。
(3)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
2023年捉迷藏一年级数学教案(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