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十二篇)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篇一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ppt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登游了湖山辉映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
二、品读赏析
1、了解作者、咬文嚼字。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时、始、乍、得、然
(2)词类活用
(3)重点虚词:之、夫
(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构内容
o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o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o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o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7、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可否删掉?
明确:运用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3)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抑→扬)
课后小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篇二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篇三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1课时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点拨:
①补充注音:
辄(zhé) 髻鬟(jìhu2n) 掠(lüè) 夫(fú)能不以游堕事(léi)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篇四
一、 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二、 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
最新满井游记教案一等奖(十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