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范文通用 英语教学后记通用范文(七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现状范文通用一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教学现状范文通用二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仰慕已久,虽说七年 级上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 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 。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 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 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 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 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与李清照有关 的信息,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 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 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 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了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爱的,品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出的是作者 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讲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 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 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 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 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 景的基础上。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所 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 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 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 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 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 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 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 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
教学现状范文通用 英语教学后记通用范文(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