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12篇)
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篇一
开头书写发文事由,多从原因、目的、根据来展开,说明发文的重要性,主要是两大方面的论述:
或是对发生的事件的不良状况进行说明,阐释问题的严峻性;或是对即将开展的事件的效用进行说明,阐释开展接下来的事件的好处与意义。
在操作上,只需要回到材料当中寻找问题或意义的作答要点并结合题干中特殊的语言要求呈现出来即可。如在讲话稿中,开头部分要有讲话的开场白,进行问好、简要介绍自己并引出主题,而对于备询要点或者是编者按类的文章在开头要对主题进行总体的概括说明。
回顾以往的真题我们发现,考查的题目可以以时间为轴线进行类别上的划分:
一类是让我们对已经发生事件进行书写,而另一类是对即将开展的事件进行书写。
在对这两类文章分析后,我们发现二者的最大不同是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文章以总结、记录为主,重在向主送机关(读者)对事件进行介绍,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文章以对策为主,重在对开展事件的对策进行书写。因此,可以在掌握原有的一些文种实际写法的基础上,以时间轴线为辅助线区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常见的文种进行一定的归类总结,得到两大类文种的书写方法:
通过时间轴判断出为已经发生的事件写文章的时候,我们明确该文章的书写主要是以总结为主,大体上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陈述与总结,只要去材料当中归纳概括出题干中所要求的作答对象的要点就可以(下图中对已经发生的文种进行一定总结),除此之外,还要将现状进行一定的概括与必要性的分析,最后以对策来解决问题或者积极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对于事件的总结以及概括分析是书写的主要部分,而对于对策的比重可以适当减少。例如在20xx年副省级真题中,对于总结会上的发言稿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书写,因此可以先就举办过的心理健康节活动为主线对活动进行总结,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对会议的大体上的概括,还包括具体对活动的介绍。除此之外还要对该次活动的必要性进行适当的分析,这部分从活动的作用与意义为切入点展开。最后对于文章的对策部分,略写,从材料中可以判断出来活动举办的较为成功,因此在对策中影射到将此类好的活动延续推广下去即可。
在判断出文章主要是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书写时,对于即将要做什么是书写的重点。我们行文的过程中,要想让事情得到落实,必须将事件开展的必要性进行说明,可以是事件的严峻性,也可以是事件开展后能够带来的积极意义,因此要先交代发文事由,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怎样开展的对策,接下来是根据不同的即将开展的事件进行不同的结尾。例如20xx年市地级的真题,以专家团的名义给参与救灾的各界人士写一份倡议书,从题干当中可以得出是为救灾指挥部提供行动建议,是即将开展的行动,因此行文中以对策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发文事由的说明,以及作为倡议书的结尾部分的呼吁号召。
在灵活的试题中,考生往往出现对于文种的事件发生时间段定位不准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还原材料的方式来书写,将材料中的要点进行有条理的梳理与加工。整体作答思路为:
(政策背景) 现状(成绩/问题) 分析(原因、影响) 对策
在这样的思路下具体的书写侧重点要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灵活判断。例如在国考20xx年副省级的试题中,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专栏写一篇短评。对于“短评”而言,很难判断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以时间作为轴线来进行写作有一定难度,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这种灵活的作答思路来处理。在分析材料之后,从材料中提取跟风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类别的要点,以跟风现象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对策为主。专栏作为媒体代表,一定要有起到正向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此对策在文章正文中的书写也要有一定的比重。
在贯彻执行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有固定的结语,在书写的过程中结语略写,比重较少,在文章主体中有一定渗透。大体上我们按照提出要求式、希望号召式、习惯用语式三种方式来应对。对整改通知类旨在提出下一步的整改时限与要求;对宣传类诸如倡议书、宣传稿、致……的信等文章旨在宣传好处,在结尾发出呼吁、号召;对正式的公文,在结尾使用该文种的特定习惯用语。
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篇二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应用面最广的一门课,实际生活中处处都会看到、用到。“新闻报道”处处可见,电视、报纸、网上比比皆是,然而原先我对新闻的一些主要要素并不知道,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报纸上经常会出现醒目的大标题。还有“经济合同”,现代社会越来越法制化,工作中、生活中都会遇到,掌握经济合同构成的要素非常必要,也非常具有实战性。还有“公文”、“函”等等的写作要求及特点,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益。然而,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写一份形似的文书是容易的,写一份能用的文书是困难的。无论是公文、专用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人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些格式和要求约定俗成,甚至一些公文的格式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用写作时往往不能乱来,必须遵守规则。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且不可对规则置若罔闻,否则会造成写作上的失败。但这并不是说,应用文写作就没有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了,我认为除了形式上的较多的约束外,在内容上除了注意一些语气的东西,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去驰骋的,当然毕竟应用文不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有那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还是以实用为上。
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具体不同的文体不尽相同,初学者不免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对于这些规则,我觉得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死记住,也往往不能灵活应用。最好的方法是找来一些标准范文去看,对照规则去看,多想想为什么这样,最好能理解这样要求的合理性,当然对于一些习惯性的东西,记住就是了。然后,可以不看规则去写一两篇相同文体的,在对照规则和范文去检查。我觉得在反复实践中去理解记忆比较好。在课上,李老师给我们一些有问题的材料,去挑错,这也是个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我们快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通过老师的穿针引线,我知道了这门课程主要系统讲述各种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用的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科研论文、商务文书及书信、法律文书等的文体常识、特征与共通性的写作规律、要求等;并通过范文分析、习作讲评使我们学生对应用型文章写作有较深刻的领悟与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用性强、写作模式固定,写法规范等明显特点的写作意识,为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既学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写作技法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让我们既全面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知识,了解其特点、作用、写作要求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对文章发表个人的点评意见,更重要的是具备写作能力,能写出各类各种规范的应用文章。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该课程学习的指导原则;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只有在阅读作品,分析文章、写作训练过程中才能付诸实施,所以,学习《应用文写作》时应该加强以下三点:
1.加强各种文体文章的理论知识学习,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从理性上提高对应用文章写作的认识,为将来写应用类文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例文阅读、分析内容,多读作品,多分析作品并要求自己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阅读与分析,力求写出分析文字,通过这个环节培养我们阅读与分析能力,对各类应用文章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分析,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途径;
3.加强讲练结合,这里主要是多写、多练、多讲解。让我们在写、练、评的实践过程中,学到方法、技巧,形成能力,达到能较熟练地驾驭各种应用文章写作的目标。
总之,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具体兑现,我们在学习中要多下功夫,鼓励多读、多看、多写,力求精讲多练,切实提高同学们写应用文章的能力。
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我相信我们在这个课程里所学的东西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起很大的作用。
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篇三
报纸刊物创刊或复刊时,照例应有一篇发刊词或复刊词。它是编者在读者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是编辑创办该报刊的宣言,因而有助于读者对报刊的了解,能帮助报刊迅速扩大影响。发刊词有时为了显得别致一点,也称见面的话、开篇絮语、致读者等。
发刊词在写法上,可以百花齐放:或明白晓畅,如晴川丽日;或含蓄深沉,如林海云涛;或激情磅礴,如大江东去;或舒徐婉转,如幽兰飘香……这种不同的风格,和报刊的性质有关,和特定的时代气氛有关,也和编者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有关。但不管以什么面目出现,一般都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介绍本刊(报)的性质;
第二、阐述办刊(报)的宗旨;
第三、明确读者对象;
第四、宣布办刊(报)的方针;
第五、提出关于稿件方面的要求和对作者、读者的希望。
当然,在具体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有所创造,突出特点。一个报刊要有自己的个性,在发刊词上就要体现出来。所以,发刊词写法要因刊而异。为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发刊词除了旗帜鲜明、富有个性之外,还应注意态度的诚恳,要让读者有亲切感。
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篇四
如何有针对性地写好英语应用文写作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小编分析应用文阅读及写作特点,并提出教学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
读写结合是培养写作的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读是写的前提写作是读的目的,他们是密不可分的,由读到仿,由仿到写,由写到创,正如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提高语言的综合技能。
首先,功利需要的满足和功利目标的实现
应用文写作技巧探究(1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