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写一篇有关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读院士的故事后感150字(4篇)
写一篇有关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读院士的故事后感150字篇一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写一篇有关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读院士的故事后感150字篇二
已经80多岁的荣廷昭院士,评价朱有勇“对人真诚、善良、忠厚耿直”。不论对同行还是对农民,朱有勇说话都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特别是说到成果时从不吹牛。
荣廷昭最佩服朱有勇即便在入选工程院院士以后,虽然年过花甲还是亲自和博士生一起种样板田。“他从不要求农民必须怎么种,都是先自己种样板田,成功了,农民自然就愿意学了。”吴伯志说,朱有勇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每次下乡都能很轻松自然地和农民打成一片。
“他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李永川说,每次见到朱有勇,他几乎都在地里,但是打电话找他请教问题却也能及时得到回复,实在是人民的好科学家。
刘西莉说,朱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防控植物病害的创新研究平台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了全国相关同行在这方面的生态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在他的科研工作中真正体现了“解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以及通过科
最新写一篇有关院士精神的心得体会 读院士的故事后感150字(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