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外合作办学的利弊(3篇)
中外合作办学的利弊篇一
“有很多人归结为政策控制,我不反驳,国家的审批可能也不是那么快,但另一方面,真正要办一个好的学校并没有那么容易。”席酉民说。
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10年来,接受国内外大学到访不下上百家,都是试图办国际合作学校的,有政府也有企业,直到目前为止,就其个人观察只有个别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和设计,包括办学模式、办学目标、怎么可持续发展等。
中外合作办学者表示,中国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挑战可谓层出不穷,其中非常普遍的一条是双方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制度、文化所造成的沟通困难。
比如中国强调阳光招生,所有信息要公开,但是外方认为这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不愿意公开;比如国外只有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然而毕业证书对中国一些公司的人事部门来说,比学位证书更重要。
正如席酉民所强调,颁发两张学位证书必须满足两个认证体系,而这两个体系很多时候在有些方面是互相冲突的,“不少学校前几年根本没有发中国的学位证书,因为学校办三四年后,教育部要重新派专家对学校学位授予权进行审核和批准,如果没达到标准便不能颁发学位。”
另外,温州肯恩大学是唯一公办的中外合作大学,财务方面实行“政府兜底”,很多时候外方院校的要求由于超出财政支持范畴便只能放弃,比如建筑、设备条件等。
在创办之初,这些中外合作大学就协议:合作双方均不盈利。目前除了部分学校拥有政府投入之外,其余的运营经费皆出自学费。
席酉民告诉记者,在早期西交利物浦的建设中,苏州政府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的企业代建过校园,除了部分研究平台建设外,到目前为止无其它额外经费资助,“我们主要靠财务运作和学费、研究费用以及基金会的各种捐款。”
只要经过董事会批准,学校可以在一定风险控制范围内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度运作,这在国内公立高校很难进行。
也因此,社会各界有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疑。“当然
2023年中外合作办学的利弊(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