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教育课程(4篇)
新生命教育课程篇一
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以近千亿分之一的几率降生了,几十年后又必将匆匆地离去„„”。虽然学过一些生理知识,但从未对生命的来源进行过如此细致的思考,这种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道出了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多么神奇和不易!这么小的偶然性和几率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深深地被折服了!是呀,每个人的出生到成长,要经受住多少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考验,每条鲜活的生命真是来之不易!真的是不得不令我们对生命而产生一种敬畏、庆幸和感叹。
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但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呵护比我们幼小的孩子——学生,用我们的爱去关心着每一位同学。“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必须要爱学生!”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令我想起了往事,让我感到惭愧和不安。
记得我刚工作时,我的脾气特别不好,上课时总希望课堂安安静静。我班一个男生,却总是在我课上随便说话,卫生和纪律也不好,我经常批评他,甚至还要对他挥舞拳头。课上讲课有时就因为批评完他,然后就影响后面的教学,一节课就这样在老师的生气中,学生的提心吊胆中结束了,所以上班的前几年里,我的脾气都很不好。后来十余年过去了,我又遇到那个被我骂,被我奚落的学生,而他却全无芥蒂的,喊我高老师,和我聊这十几年的遭遇,并且因为当时的“错误”向我道歉。我当时就很惭愧,我当时也想说对不起,但当那三个字到嘴边时,我却感觉那三个字好像塞住了我的喉咙。而感动却瞬间填满了我的心。所以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学生。我改变自己的接人待物,改变对待差生的态度,在学生的错误面前,先给自己情绪冷却的时间。给周围的学生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笑脸。
学困生,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都很低,我不会与别人一样来要求他们,要求也降低很多。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我想这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一定善待我所接触的每一个学生,永远爱他们
“学生家长把自家的孩子交给了教师——托付的不仅是孩子的一生,也是两口子晚年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家族的希望;党和国家把明天社会的公民交给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担当。”哪个家庭不重视自己的孩子,为人师者,必须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因为爱是教育的原点,只有这样,才能因爱而生责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好家长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快乐健康、绽放异彩!让我们敬畏生命 ,让师爱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新生命教育课程篇二
说真心话,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在颤抖。暮然回首,1989年,当时尚不满19岁的我告别xx师范专科学院,怀揣着忐忑、憧憬和坚毅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岁月飘忽,我曾一往情深在三尺讲台激情耕耘八年,也曾欣然品味辛勤付出后的甘甜,但也曾满怀不舍告别杏坛十多年,十年磨一剑,炉火更纯清,而我却整整缺失了十多年,当从内地来到深圳再次踌躇满志重返三尺讲坛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重重地拍在了“沙滩”上,然而正因为对语文有情,正因为对课堂有爱,既然选择了前方,又何必论成败,一往无前、风雨兼程才是我应有的语文教学情怀。
很喜欢儒雅语文的创始人王崧舟说过的一段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事业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语文大师们的话,在为我指明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让我茅塞顿开,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性、灵性、活性和诗性”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不敢妄谈自己具有什么教学风格,只想在这里倾诉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那就是着力打造生命的课堂,把开发生命的潜能、拓展智慧的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语文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
那么何为生命的课堂呢?我以为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与生命交往为基础,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文化、审美以及生活等交流活动的课堂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生命性应当是课堂的本质属性,是教学的基点、依托与目标。生命课堂由智慧的课堂、文化的课堂、审美的课堂、生活的课堂所构成。
智慧的课堂
生命课堂首先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我们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人,学生是再发现知识的生命体,教师是再创造知识的生命体,课程是承载知识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就是激发这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生命体各自的智慧,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的智慧融合过程,是生命智慧的提升过程,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过程,这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增长生命智慧的教学就是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的根本途径。智慧的语文课堂包含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课堂导入的智慧、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精确点评的智慧等。
难忘****年4月19日,当时创校仅8个月的坪山实验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余映潮老师莅临我校开展教学视导,余映潮老师一上午连听了四节语文课----我校温益凡老师执教的《口技》、姜京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洪军老师执教的《凡卡》以及我执教的《安塞腰鼓》。因为当时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此次活动,要考虑安排的事项很多,但是想到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在大师面前挑战自我、锤炼自我,我还是毅然服从学校行政会的安排,亲自上课。下午,面向坪山区全体初中语文老师,余映潮老师对四节课进行点评,余映潮先生肯定亮点、指出不足、提供方案,娓娓道来、有理有据、细致入微,尽显了余映潮老师对语文教师的关爱、对语文教学的挚爱。余映潮老师认为温益凡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个人沉稳、平静,有条有理驾驭课堂教学进程,但下一步应避免碎问碎答,余映潮老师对姜京老师得体到位的语言教学给予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思路的勾勒上要注意“切分”两字;余映潮老师认为洪军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讲究教学技巧,但今后要注意体现文体教学特色。余映潮老师指出我执教的《安塞腰鼓》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课堂内容整合清晰,是一篇深得语文设计奥妙的课,但应进一步形成重要的教学技巧:选点精读;在后来的专题讲座中,余映潮老师感慨颇深地指出“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种功夫的历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提问精粹实在是所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积累知识、训练能力。如果教学之中不能深入文本,这些任务都可能难以完成;阅读教学的创意之中必须考虑能力训练;艺术的教学设计给课堂教学增智、增美、增趣、增力;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得以成长”。现在想想,当时我的课之所以能得到较高评价,正是因为我深入研读了《安塞腰鼓》,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学生阅读的原点走进文本,较为巧妙地处理了文本;在导入时,采用了视频导入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教师和文本间迅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时,整个教学以“读”串联,由浅入深设置了五个板块,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铿锵的鼓点中、在宏大的场景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追求,因此才较好地彰显出本节课堂“焕发人性光芒,点燃智慧明灯”的特点。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引导学生个性阅读文本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充满智慧的。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因为知识结构、视野认识、情感体验不同,从中咀嚼的营养也不同,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文化的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悉:语文是折射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谁注重,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化的课堂生是命课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文化教育具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价值。知启于识的积累,慧源于文化的积淀。
文化的课堂就是一种创造高品位语文教学艺术文化的课堂。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的总和。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变为学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舞台,变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奇迹、开发潜能的园地;它是学生走向未来的一段旅程、是师生生活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的经历;文化的课堂就是将课堂学变为学生愉悦成长和充满阳光的地方,能唤醒学生生命的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它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让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它用知识激活思维,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让生命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我以为文化课堂的建构包括了: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基本要素。
****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过程,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而对话主要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在论文中我叙述了自己执教《皇帝的新装》时的一个片段,在一连串的课堂提问与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分析已渐近尾声——那种传统的结果即将得出。我问:“这则故事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原本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孩子”,谁曾料想,回答的声音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孩子”与“骗子”,而且所占人数还不相上下。我着实吃了一惊,转而欣喜万分,心想:“这不刚好顺水推舟嘛。”于是故意问:“怎么
新生命教育课程(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