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计数法说课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八分钟(四篇)
科学计数法说课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八分钟篇一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记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我以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上面各资料都有出现较大的数,这些数在记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你能想办法使得我们记录得又快又准吗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2、问:你发现了什么?
3、 300=3×100=3×10()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1≤a<10)。
5、回归课前出现的大数并将其改成科学计数法。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议一议: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它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总结规律:第一步:先确定“a”的值
把原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到最高位的右下方可得
第二步:确定“n”的值
在第一步中,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了多少位,那么n的值就是多少(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2、你知道吗?(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人的大脑约有10 000 000 000个细胞;
(2)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千米;
(3)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 630 000公顷;
(4)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1 000 000平方千米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米3的水中约含有3.34×1019个水分子
(2)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3米2
4、巩固练
2023年科学计数法说课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八分钟(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