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加培训个人总结(9篇)
教师参加培训个人总结篇一
双浮中心学校制定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安排了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及培训内容。同时也对这次培训做出了严格规定:一是严格培训作息时间,规定了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3:00-5:00的学习时间,为培训能预期完成提供了时间保障。二是严肃考勤纪律,实行点名制,每天两次点名。三是学习期间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体会。
我校教师培训,坚持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本次培训采取了教师自学、教师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小组讨论、先进教师经验介绍、教育技术测试和业务考试等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教师专业成长讲座、班班通及电子白板培训、安全教育、工作实践交流等等,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科研意识起了非常大的帮助,培训的效果显著。
8月21日上午,教研室副主任王国才《用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的专题讲座,结合自己到新疆执教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为广大教师上了一节生动的既是师德课又是专业课,内容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生动的案例,教师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8月22日上午,关工委领导王献振、三中心理健康专家王虎,分别作了《学生怎样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做一名幸福的老师》的讲座,从不同角度阐释教育的真谛,是教师们感同身受。
8月23日上午,全镇分四个班级,对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应用进行了培训。
8月24日上午,教研室副主任葛维春《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的精彩报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教师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
8月23日下午、8月24日下午分别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和专业知识测试。
8月25日上午,本镇的骨干教师和名校长分别从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做了经验介绍。下午校长张建英在培训总结会上,围绕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剖析了当前我镇校园文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要求各校把握机遇,结合各校特点,按照均衡发展要求,力争尽早创建太和名校、示范校、和特色学校。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实效,把这次培训纳入年度考核评优中。因此,老师们无论是在自学中还是集中培训时,都能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并结合自身工作,每人都写了学习体会文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使这次教师培训取得了当初设想的的效果。
在分散培训中,各校备课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编订出提前一周教案。
这次培训,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学做会反思。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审视、反省、概括、总结,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2、要做终身学习型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要学习他人长处,总结经验办人民满意教育。老师要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
总体上说,本次培训非常成功,学完了规定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些无论是对我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还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参加培训个人总结篇二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丰富自己的学识,了解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出色地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我参加了教师培训,收获多多。现总结如下。
全面理解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借助《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学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考试指南报》等平台,了解国内外同行们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读《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吸收李镇西《语文教学》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为教育教学所用。在整个学习中,认真研读了各书的全部内容,并作了读书笔记。
对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教师主宰一切,以教师为主这一观念作了更新转变。现代教育,应边学生为主动,多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课堂这一阵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校能体会到温暖,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时应用学校的“一主多辅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主讲教师为主,学生辅导学生,教师辅导学生,课代表辅导小组长,使全体学生、全过程和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最终使我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提高。我通过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提炼,结合自身实际,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了有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想法及行为,努力转变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不能有教师主宰一切的理念,应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看做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要树立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还应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学生活动充分,不是永远热闹下去的活动,是有深层次思考的活动,有探究,有信息整合。
2、课堂积累丰富,比如懂得借物喻人这个术语,说明关注了知识的积累,有时候,术语就是能力。
3、能力训练要到位,读、写、思、分析、表达都要到位。教学的流程要流畅,圆润,不生硬,选好切入点就是教材处理,选点精读要落实,整体把握是前提。
余老师关于“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能力”的讲座中提到,第一个能力是研读教材的能力,第二个能力是设计教学的能力。对于教材有六读:细读、精读、深读、活读、美读、变读。对于教学的设计,有这些方面要注意: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训练),教学技术(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教学创意(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新策划),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语言艺术,主问题(能对教学内容牵一发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语言教学(在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鉴赏、创造中进行有关语言的教学,多动笔),活动设计。
余老告诉我们首先要树立两种意识:
教什么,教文本,说白了就是教教材,教课本,教课文。因为各地中考不在课内选材,教材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丢弃了教材、课本、课文,自然就丢弃了教什么了主阵地。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课本结构、课文地位昏昏然,莫相知,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泛滥自然就不足为奇。忽视文本的根源,还在于功利主义毒瘤的肆虐,分分主义根深蒂固。考练大行其道,考练代替了讲析、赏玩、品味、体悟。课堂学生没有活动的充分,语文课自然就没有了语文味。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这么久,这种风气事实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文本应有地位的缺失,使语文课失去了其本有的阵地。
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什么人的鼓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知识。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压根就没有提什么“淡化”二字。因为是专家的权威解读,于是就有文体知识的淡化,弱化,以讹传讹,甚至有了完全的否定和抛弃。没有知识基础的支撑,学生还真的没有了文体自觉。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的语言系统;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教学系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有各自的阅读审美价值。不分文体的教学,必然混淆学生的视听。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四不像”作文的泛滥。
我们去读余老师的课例,为什么他的课总是那么异彩纷呈,为什么他的课总是常教常新,就是同一篇课文都能做到不重复。这在全国那么多的特级教师里恐怕也是鲜见的。看他的课堂,感动他的学生那种怡然,那种恬然,那种兴味盎然。这一切,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余老牢牢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两种意识。
余老告诫年轻教师最多的,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读好文本。余老的课例就是一个个解读文本的范例。
读余老的课例,还为我们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教什么,最重要的是用好文本,是不是就不需要拓展了呢?
显然,这不是矛盾的。教材的处理有一个薄与厚的问题。如果没有“把教材读厚”之功,也许就真没有“把教材教薄”之力了。功夫在课外。读余老的备课案例,你会注意到余老注引的参考文献。例如余老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课,索引文献资料就多达11种之多,《再别康桥》一课就有13种。如此种种,需要怎样的“苦做”,又需要怎样的“巧做”啊!余老在课堂的操作实践中,他采用课堂微型讲座等形式穿插一些知识小品、读书方法指导,相机而动,丰富多样,与文本相得益彰。教什么,重文本,不囿于文本不拘泥于文本;尊重文本,不随意不拔高,不故弄玄虚,扎扎实实,实实在在。
四、程良焱老师的报告《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两个水平》,使我懂得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加清楚认识到教师应有的心态:要有追求,也要有淡泊;要有激情,也要有平和。程特的课文教学处理“七发”:截入法、拎线法、撮要法、析例法、剥笋法、逆返法、导练法,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报告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本人将继续学习《义务教育法》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标高,重温《师德规范》,赏析《余映潮教语文》系列,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通讯》、《学语文报》、《考试指南报》等为辅助工具,与同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努力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教师参加培训个人总结篇三
在阳光和煦、槐花飘香的五月,我参加了xx省的“省培计划”xx市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至今,已进入暑夏,培训亦将接近尾声,回顾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可谓感悟深刻、获益良多。
从踏上农村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一名“特岗教师”。我深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不是一番风顺的,总会遇到风浪、险滩和礁石,在这一成长旅途中多会出现情感和心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具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对教学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所幸,“省培计划”深知我心,开篇推出公开课,讲解《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和《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通过穿插案例对问题表现进行诊断,问题成因展开分析,更重要的是讲解自我调适的方法。理论深入浅出,方法具体可行。即提升了我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指导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获益匪浅。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
基础;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
教师参加培训个人总结(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