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学历史心得体会(十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7-291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一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 。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二

当前的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注重习题课,精选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这样就内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功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

1、目前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具体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

根据上述这些要求,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体做法:

①高一、高二应用"导读法"教学。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这种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凡讲各章、节课文,具体讲每一个目时,均一一列出子目,然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记录,每一子目的内容。第二步,只提示每一个具体目应列几个子目,让学生在限定时期内自己看书,作出笔记,然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修改笔记。第三步,凡讲各目,不再提示,让学生自己看书后分析决定应列哪些子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课堂笔记,教师与学生讨论,借以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靠拢,同时也使学生修正了各自的笔记。第四步,每一节课各目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讲,讲的正确即予肯定,不正确则让另外的学生来补充,内容一旦完善便予肯定。实际上到这一阶段,90%的学生都可做对。

②高三年级应安排三遍教学过程。原因有三:一是高考题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较合理,重点突出,命题角度新颖,难度体现了高考的意图,经得起推敲;二是阅读、分析它尚可了解命题的规律;三是一切能力要求分别融会在各个具体试题之中,读、思历年高考题便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适应高考的水平,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否则,要具体讲这些能力要求,是很抽象和有些枯燥的。③应努力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横向进行联系,促使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历史科教学,可以、并且应该:与地理学科联系;与语文学科联系;与政治学科联系;也可以与外语学科联系。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三

疫情当前,为防止开学形成学生聚集,学校延期开学,但学习不能落下。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成为当前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学校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观看省实验的老师录制的直播网课。我们本校老师要认真观看并做好听课记录及课后的作业读记等反馈的工作。

我们九年级历史课主要是复习课。由省实验优秀的历史老师录制,九年级师生共同学习。我每次认真学习记录历史复习课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赵胜男老师),对比优秀老师结合我校实际学情我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要努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复习单元课之后,赵老师他们运用年代尺和知识框架清晰明确本单元的事件,知识框架的建立能清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外历史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复习的主题板块和线索,这个环节用时不多,但非常行之有效。之后基础知识的精讲,赵老师简洁的语言或列表呈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能力提升环节,赵老师他们运用大量的材料,引导出事件的.原因影响,既补充了课外材料又加深了对时间的理解,并通过部分点击中考真题来加以理解运用,提升学生的做题方 法。

综合探究(整合联系)也是省实验历史老师常用的复习手段。大量的材料、图片、图表能更好理解本单元的事件的原因、比较、影响及前后时间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简图直观表达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在写短文时候思路清晰。这方面也是我在日后复习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借鉴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方面。另外在本次听课学习中复习的是中国史知识,除了像年代尺这样进行纵向比较,省实验老师通常会把中国史和同时期世界史重要事件加以对比。这种横向的对比也是我需要强化的一个方向。

总之,在这次听课学习中,我感受到了省实验历史老师系统、渊博、扎实的历史知识,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加深了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是学到了优秀复习课的一些教学方法,真的受益匪浅,感谢!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四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培训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历史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一是要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二是要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知识大餐。

三是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注重教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乐学、爱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教学,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方法,体现学课灵魂,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五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xx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

2023年学历史心得体会(十篇)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一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