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14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使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对诗中“愁”的理解。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我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9、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的话,但通过八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传达出他浓浓的愁绪,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学们,以后在你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
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
忧愁、
愁眠、
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
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诗人为何而忧愁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4.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师: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为什么对张继来说“夜愈深愈难眠”?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那我们就读吧!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继落榜小故事》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案(1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