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仓网站设计(16篇)
太仓网站设计篇一
总投资450亿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坐拥江苏十分之一海岸线和全省最大滩涂的如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风口,聚力轰鸣“蓝色引擎”,让大海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光。
2021年,如东入围江苏省十大强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272亿元,接近2012年的485亿元的3倍,年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和个百分点。在2021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上,如东位列第33位。
至2021年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亿元,近5年增长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万元升至万元,连年高于经济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1721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1532亿元,是2016年亿元的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个百分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9个。2017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亿美元,制造业外资占比达到65%;滚动实施62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2022年8月,总投资111亿元的中圣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户洋口港,至此,如东域内共有金光、桐昆等7个百亿级项目同步推进……
一连串数字,见证了过去十年,如东连迈8个百亿台阶的跨越式发展。百里海疆起宏图,奋进新征程,如东豪情满怀,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前奔跑。
丙烯腈船舶靠泊洋口港
太仓网站设计篇二
“七人普”显示,崇川区常住人口为118万,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实现人口净流入44万人,较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23万多人。今年上半年,当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37人,入选省人才培养工程23人、全市第一。
崇川是南通全市人口最密集、生产要素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综合实力稳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随着南通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八龙过江”加速成型,交通从“难通”到“好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主城区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上半年新厂房封顶,9月拿到国家三类植入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产品量产上市进入倒计时……“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对于稳定的资金流需求较大。”江苏百优达生命科技公司经理向定介绍,公司2017年落户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够如期成功研发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人造血管,很大程度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目前,公司已收到杭州辰德、天津泰达等10多家投融资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完成4轮融资,目前市场估值超过22亿元。
去年,大地电气、泽宇智能分别在北交所、创业板上市,资本市场“崇川板块”加速壮大,为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能级提升提供着源源动力。截至2021年底,崇川17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规模330亿元。目前,崇川重点拟上市企业共9家,另有百余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数量均创近年来新高。
“只需按挂牌附件里的设计方案开发建设,为我们节省了好几个月时间!”8月11日,位于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南通首宗带方案挂牌地块,被科凯(南通)生命科学竞得。公司供应链总监潘嘉虬喜出望外,“带方案”地块既有规划方案,又可预办手续,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设计成本、人力成本。
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是吸引人财物集聚的“强磁场”。落实南通“营商环境提升年”要求,今年崇川首席服务员制度升级版,配套出台工作方案、考核细则,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区级机关432名副科职以上党员干部对应504家重点企业,四套班子领导“一对三”挂钩服务1家工业企业、1家服务业企业、1家建筑业企业,进一步擦亮“万事好通·濠满意”营商服务品牌。
通吕运河绿廊沿线风光旖旎
太仓网站设计篇三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9月7日,备受关注的“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滨江临海的海门,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海太长江隧道穿越长江、贯穿南北,它的启动建设,破解了海门与上海、苏南的时空分隔,打开了海门对接沪苏、融入长三角的新天地。
从“靠江靠海靠上海”到“通江通海通上海”,海门的交通区位正在历史性重塑,发展格局迎来系统性变革。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和南通市委全会精神,海门要在大局大势中敢为善为,勇挑大梁,要乘势而上,在新征程上争当跨江融合新示范。
邮轮生产基地
太仓网站设计篇四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简介:
金利玻璃公司是台玻长江玻璃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分公司,依托台玻集团强大的玻璃制作工艺,专营包括建筑玻璃、加工玻璃、容器玻璃、食厨器玻璃、frp玻璃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等各种玻璃。产品经国家玻璃检验中心检验为国际优等品并于1999年通过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准确的交期,完善的售后服务,占据了玻璃市场的地位。金利玻璃公司作为台玻长江玻璃有限公司在湖南省的销售公司,集玻璃加工与玻璃销售于一体,产品种类丰富,式样齐全,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二)、建站的目的及期望: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扩大销售区域;
3、增加销售额;
太仓网站设计篇五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同样关注社会进步、民生幸福;我们注视大江大海,又将每一条不知名的溪流收于眼底;我们关注机关大院,更走进寻常人家;我们采访政府官员、企业家、科技人才,更关心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福祉夙愿。
我们知南通的分量,更知笔墨的重量。用眼睛去观察这座城市的恢弘气度,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用笔和纸来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热度。这座城市的每一点成长、每一次奔跑,我们都相伴左右。我们愿劳其心,履其艰,砺其志,然后发而为文,记录、见证和参与这座城市进行中的发展事业。
今天起,我们将奋斗前行的“南通故事”集结推出,涵盖区域板块、园区企业、乡镇街道等。我们向每一位奋斗者致敬,也为这座城市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吹响新的号角。
大江大海大时代,风劲潮涌催征帆!
征程万里阔,奋斗向未来!
新华日报社南通分社
太仓网站设计篇六
8月8日,位于海门港新区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精棒区域6号棒材生产线,顺利试生产。
由常州中天钢铁集团投资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从签约落地起,海门就将其作为项目建设的“头号工程”、跨江融合产业联动的示范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该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推进速度之快,创造了大型钢厂建设的奇迹。
大交通建设畅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打通了经济交融的快速廊道。海门充分发挥“好通”的磁场效应,始终坚持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为最大机遇,把坚定不移推动跨江融合作为最优路径,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共同生长”的发展格局、“一体两地”的协作平台、“同质同效”的政策环境、“异地同城”的生活模板。
海门把产业联动作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聚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建苏南、上海招商局,定期在上海、苏南举行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共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精准嵌入产业链条,主动承接沪苏产业转移扩张。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海门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77条”,创新搭建政企早餐会、企业家沙龙、问题诉解反馈等交流平台,实施三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项目制度,与上海宝山、常州武进、安徽安庆等12个长三角城市签署政务服务互通共融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政务服务通办圈”,实现13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可办”“跨省通办”“跨省快办”,在跨江融合中,全面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品牌,加快构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落地海门的重大项目70%以上来自苏南和上海,艾郎风电、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等被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海门正成为上海、苏南企业战略性布局和升级型搬迁等优质资本落子的首选地。这些项目的成功落户,极大提升了海门制造业水平,增强了海门工业经济发展实力。今年1至7月份,海门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693亿元,同比增长,工业用电量增长,制造业税收同口径增长。
科技馆夜景
玲珑湖面波光潋滟,蓝天碧水交相映衬,一幢幢科研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临江新区,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人文小城正初露锋芒。
10多年前的临江新区初始定位为精细化工园,2008年新区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重新布局,成立海门科技园,叫停化工,改道向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新建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产业园等科创平台,并在上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10多年来,一大批上海高科技人才跨江来到临江新区创新创业,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奥赛图、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生物医药高科技项目纷纷入驻。如今,临江新区入驻的科创项目超过200个,创新人才5000多人,一条以生物医药科创为特质的大健康产业链加速形成。
临江新区是海门与上海、苏南协同创新的典范。近年来,海门坚持科技联创,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沪宁产业创新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7群12链”,深入推进“创新海门”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中心、一市场、一基地、多平台”创新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提升”六大专项行动,组建科技招商中心,设立创新基金、集聚创新要素、引培科创人才,鼓励企业与沪苏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海门大剧院
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等“一带两核多点”的创新格局已然形成,成为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海门区区长沈旭东介绍,澳斯康生物生产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原液,慧聚药业研发出抗新冠原料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驶出我国造船史上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海门正凝聚科创动能,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科技联创、协同发展,进一步锻造了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增强了全区经济稳增长的韧劲,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年以来,海门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区新兴产业应税销售亿元,同比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较南通市
2023年太仓网站设计(1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